随着撤镇改街、村改社区的快速推进,“90后”城区——漳州市龙文区步入了“后征迁时代”。如何提高现代城市治理精细度和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故事先从一本日记、一座公园说起。
日前,龙文南路东侧的海绵公园投用,昔日的闲置地块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居民的热门打卡点。公园的建设,起源于一次干部日常的民情走访。“闲置地块空着太浪费,修建口袋公园我们茶余饭后可以散步休闲。”看着日记里群众的诉求,干部们凑在一起展开了头脑风暴。
资金有限,既要提升城市品质,又要满足群众需求。如何把公园建在群众“心坎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公园建设参与者之一,龙文区城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郑森泉和同事们带上民情日记本,一次次叩响群众大门,用脚步丈量群众对公园的期待。几次走访下来,被干部诚意打动的群众话匣子慢慢打开了,干部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起来——篮球场、羽毛球场,下班就能运动;要有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域,遛娃健身两不误;停车场边安排个大草坪,周末可以露营……
经过半年时间的建设,公园开门迎客,昔日闲置地块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地,好评如潮。
“要把民生实事办漂亮,就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把群众的心思摸透,坐在办公室里,啥事也干不成。”郑森泉用朴实的语言,一语道破龙文的破局秘诀——真走访、听真话。
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探虚实,问效于民论成败。今年年初,龙文区启动开展“四下基层、五练五提”活动,要求全区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民情日记”作为记录基层实情、反映群众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三问于民,切实提升“民情温度”“治理精度”。
核心要义在于“真”!“‘四下基层’,绝不是做‘表面功夫’,也不能‘大而化之’,要访真贫、问真苦、察实情、摸实底,练就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进而,用穷尽工作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需求侧的精准供给问题。”这是龙文区动员部署会向全区干部发出的号召。
用真情换真心!随着“四下基层、五练五提”活动开展的深入,龙文干部的身影活跃于城乡的各个角落。面对干部,群众、民营企业主不再对着空气发发牢骚,不再是礼节性地敷衍,讲讲客套话;干部们走访群众,话的是家常、问的是需求;下企业,聊的是具体业务、解的是难题;跑项目,疏的是堵点、破的是难关……
“真”功夫在本子外!日记要用好,考验的是干部的解题智慧。“我们发挥部门分工和驻村包片的主力主轴作用,按照‘六必访,六必到’机制,将民情‘心愿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累计解决社会救助、土地纠纷、历史遗留等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68件。”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孙秋林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破题”能力,今年年初,龙文区聚焦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创新、服务、执行、应变”五项能力建设,推出每周一课的“龙江夜校”,鼓励干部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破解难题的好招妙招。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出”的复合式充电模式,倒逼推动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基于海绵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郑森泉成为“龙江夜校”第七期的授课人,向全区干部晒出自己的日记本。“此次登上讲台,对我而言是一次总结沉淀,更是一个练兵的机会。”郑森泉说。
辖区林某某家庭因病返贫,亟需申请临时救助金及低保待遇;桥头村部分老人子女长期在外务工用餐不便,希望村里能办“长者食堂”;新疆籍“新龙文人”阿卜杜开比尔的孩子上学离校太远,由于特殊饮食禁忌,住校不便……如今,在龙文干部的民情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者着企业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他们直面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情日记一步步变成工作簿、备忘录,以点点滴滴的“真”,丝丝缕缕的“情”,垒砌成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和坚实根基。
(林聪华 张小惠 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