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吕宏山 匡彦丞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绿色导向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可以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公共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而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优先、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实践。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绿色发展理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实践方向。绿色发展强调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引导企业和产业向低碳、循环、高效的方向转型,推动绿色创新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推广形成了绿色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社会面的思想基础。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导向的技术创新,是发展转型的基本动力。清洁生产、污染控制、环境友好和资源循环等方面的绿色工艺,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绿色导向的资源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绿色资源环境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绿色金融通过融资、贷款支持环境资源保护项目发展,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论述生态问题的重要意义,“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因此,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绿色保护问题。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诠释。

  创新是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要让创新在制度、产业、科技、生活等方面全面发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面统筹是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基本要求。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经济运行结构切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链条;要以打通地域限制为目标,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只有如此,才能破除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安全是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重要前提。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时刻注意有效防范和化解绿色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谨防绿色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动保”意识形态入侵等风险;要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强调绿色转型的重要性,谨防只顾“绿色保护”而忽视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现象发生;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于部分经济落后区域群众的自然开发需求,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政策,维护社会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实践路径

  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需要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生活创新四个维度全面发力,形成系统完整的实践框架。

  完善全面绿色转型的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基础保障。要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发展划定明确边界。建立完善的绿色标准体系和环境污染监管制度,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整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

  健全全面绿色转型的产业体系,是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核心内容。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智能物流体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循环化。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节能服务业等,为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强化全面绿色转型的科技支撑,是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关键。要深化科技研发创新,提高绿色科技供给能力。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产业,壮大绿色科技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突破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倡导全面绿色转型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社会基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绿色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共享交通工具等。形成全民参与、共同践行的绿色生活新风尚,为推动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事实上,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吕宏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匡彦丞,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