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锐意改革的赵武灵王

转自:邯郸晚报

□范文华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仍然阴霾密布、屡遭欺凌,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天津、北京。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时年三十岁的梁启超满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不屈的救国精神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1903年,梁启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新民丛报》上写下了《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而这篇文章不仅成为激励国人变法图强的战斗檄文,也成为近代赵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而全文的主人公就是赵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轩辕黄帝之后,华夏第一伟人。他是赵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强、最浩大的骑射部队。他给予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版图和尊严。他树立了“燕赵大地”挺立千秋的风范与自信。他使得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中唯一能够与秦人抗衡的泱泱大国,甚至一度要灭亡秦国,改变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格局。

英雄奋起,天马行空。赵武灵王赵雍雄才大略,心怀天下,他所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引领赵国步入了战国七雄之列而傲立天下。赵武灵王统治初期,赵国还处在齐、燕、秦、魏等国的攻伐之下,中山国成为赵国腹心之国,林胡、楼烦、东胡、匈奴等北方胡人也时常袭扰边疆,使得赵国百姓不得安宁。赵武灵王为了摆脱积贫积弱的时局,毅然改变了赵国五代传承的南进战略,而扬鞭北指,下令全国变胡服,习骑射。胡服骑射,近可以“报中山之怨”,远可以“御秦之边”。从此,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很快展现了空前的军事威力,赵武灵王御驾亲征,亲提雄兵,率军横扫胡人之地,从而“辟地千里”,雁门、云中、九原等北方战略要地一同归入赵国版图。与此同时,赵国以二十万骑兵连续五年攻打“心腹之患”的中山国,到了赵惠文王三年,中山国亡,从此赵国到代地的路途变得一马平川。《战国策》记载,“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以及他排除千难万险毅然推进的胡服骑射改革最终使得赵国走向了强盛的巅峰。赵武灵王及其子赵惠文王两代,使得赵国东伐强齐,西击暴秦,大败中山,尽收胡地,一跃而成为东方六国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千里长城巍然屹立赵国北疆,这并非守成的壁垒,实乃开拓之丰碑。《战国策》记载赵国“尝抑强齐四十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赵武灵王凭借赵国的强盛之势,慨然而有“吞秦之志”。赵武灵王退位之后,专心于军事,曾谋划从北方的云中、九原直接南下袭击咸阳而一举灭秦。赵武灵王还亲自乔装进入咸阳观看秦王,使得秦国举国震惊,不敢东向。正如董说《七国考》所说,此时“邯郸王有吞天下之心”。然而赵武灵王将个人的爱子深情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之上,依然没有处理好赵国自开国就存在的君位继承关系。沙丘宫变以来,赵国的国力由此而衰。梁启超曾感慨:“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意思正是,假使赵武灵王寿命长久,则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将不在秦国而在赵国啊!

真若如此,中华文明的历史格局也将由此改写。试想,赵武灵王恢弘意气,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激荡豪情,以补天浴日之雄魄重铸乾坤,以胡服骑射之慷慨鼎定山河!如此,则赵国为华夏之邦,赵王为天下之主,胡服为九州之衣,邯郸为四海之都。斯时,周朝之鼎陈于丛台,和氏之璧祭于祖庙,六国玉玺列于龙案,诸侯君臣朝于赵都。那又是何等的辉煌壮丽啊!这正是梁启超所期待的赵国盛世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锐意改革的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