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点赞新面貌 建言新发展

  洪观新闻记者 黎姿

  日前,市政协组织部分住昌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视察南昌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及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成效。从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到古村新景的振兴图景,委员们一路走、一路看,在碧水青山间触摸南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伴着和煦的春风,委员们从边家洲交通港航码头乘船,沿赣江顺流而下,凭栏远眺,一江两岸的现代建筑群与生态湿地交织成画。当船舶行至赣江西河象山镇鸦洲村附近时,所有委员走出船舱,共同观看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下闸首人字门缓缓打开的场景。伴随着汽笛长鸣,船舶平稳通过。江风拂面间,委员们热议着工程对南昌提升水运服务能级的战略意义。“这座船闸打通了赣江航运的‘任督二脉’,对于改善赣江南昌港口码头区运营条件,提升码头装卸效率和吞吐量,进一步挖掘航运潜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委员魏国强感慨道。

  “工程不仅保证了南昌市民的用水安全和周边农作物的灌溉,还让王勃诗词里描写的美景永驻,这都将为打造南昌的城市名片助力。”青山湖区政协副主席敖爱红表示。

  午后的安义古村研学中心,白墙黛瓦与研学教室相映成趣。委员们先后参观了会客厅、研学中心和“六育”教学区、古村乡愁公园,听负责人讲述 “文化 + 研学” 的乡村运营模式:依托古村特色资源,开发特色研学项目,串联全县乡村运营点位,以“1个古村群景区+1个研学中心+N个乡村运营点位”全域研学新模式,构建农文旅教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该研学中心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已接待3万研学人次。

  长埠镇车田村石窝雷家的溪水街上,汉服馆衣袂飘飘,美术馆墨香四溢,民宿内绿意盎然。步行数百米至余家自然村,老君坛登山驿站游客络绎不绝,“共享菜地”里蔬果青翠,“乡村直播间”中特产热销。“这里虽是农村,但人文环境、乡村治理水平都达到了风景区的水平。能把‘空心村’变成‘网红村’,看得出来当地的干群是下了‘绣花功夫’的。”市政协委员付远秋说。

  在红谷滩区流湖镇莲塘村魏家,委员们被一件件精美的棕编工艺品吸引。莲塘村通过拆“三房”、整治“三线”“三园”、改造村内道路等措施,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该村大量栽种棕树,结合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云飞的棕编手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吸引第三方文旅公司落户运营民宿、餐吧、茶庄、酒馆、非遗棕编、手工造物坊等,引进发展多元业态,建设极具艺术风情的棕榈特色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棕情小镇”。“莲塘村把农文旅结合得非常好,值得作为乡村振兴样板推广。”市政协委员彭芸频频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暮色渐浓,返程大巴上依然讨论热烈。针对视察中发现的细节,委员们纷纷支招:

  市政协委员聂碧云建议,深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模式,通过强化政策保障与创新试点,激发乡村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在推进环境整治过程中保留传统建筑风貌,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着力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特色IP;

  市政协委员刘微提出,可通过串联跨区域乡村文旅资源,打造主题鲜明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文化带,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建议创新开发“两整治一提升”专项金融产品,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此次视察,既是一次发展成果的 “检阅”,更是一场履职尽责的 “动员”。当委员们带着一江春水的澎湃与田野乡间的芬芳返回市政协,他们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对南昌 “水更畅、岸更绿、村更美” 的期待。而这些期待,正随着赣江的涛声与乡村振兴的鼓点,一步步变为现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点赞新面貌 建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