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漫步通州区的大街小巷,葱郁的下沉式绿地与规整的透水铺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独特而和谐的城市景观。每逢雨天,地面上的积水迅速被这些精心设计的设施吸纳、渗透,城市仿佛有了自我调节的“呼吸”系统,轻松摆脱洪涝的阴霾。这显著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是无数水务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晶。陈博,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凭借在水务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通州区2024年度“通州榜样”提名奖。
2009年,大学毕业的陈博便投身于通州区水务工作。他的职业生涯从通州区水利技术服务中心起步,没多久便展现出了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和扎实的专业功底。面对北京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难题,他经常加班加点,只为完成一份份精准的方案图纸,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多年来,他主导完成了20多个项目方案,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那时候年轻,就想着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陈博回忆道。
2017年,因工作需要,陈博借调到区水务局水资源科。为保障百姓用水安全,他不辞辛劳,实地核查每一个井位,确保水源供应的稳定和水质的达标。同时,陈博还肩负起水资源费税改革工作的重任。作为区水务局首批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圆满完成了区政务服务改革工作,为通州区水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水资源科工作期间,他还完成了机井排查、许可审查等一系列关键工作,明确了征管模式,推动了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改革,让通州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保障百姓用水安全是我们的首要职责,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陈博说。与陈博共事多年的同事对记者说:“陈博在工作中非常严谨认真,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报告他都要反复核实,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水资源费税改革工作中,更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经常查阅资料、研究政策,为改革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2021年初,陈博迎来了职业生涯中又一重要挑战——担任区水务局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统筹通州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等工作。海绵城市建设对于通州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博深感责任重大。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建设目标任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在工作中,陈博不断钻研创新,带领团队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主持编纂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审查制度,并开展了一系列监测项目,实时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为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博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经常奔波于各个项目现场,与设计团队、施工人员反复沟通交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不断摸索、实践。”陈博说,“看到一个个海绵项目落地见效,为城市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陈博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行政办公区,他们巧妙地融合海绵设施,打造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为其他区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张家湾设计小镇,通过创新设计和技术应用,实现了雨水“零外排”,极大地提升了小镇的生态环境质量;以绿心公园为依托,打造了海绵城市示范样板,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优美的休闲环境。截至目前,在陈博的带领下,通州区累计推进海绵项目共计229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他还积极参与编制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成为了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通州区多次在相关领域分享建设经验,提升了通州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陈博不仅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色,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共发表了6篇技术论文,多次荣获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2021年和2022年的一等奖各1项。他的研究成果为水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专业影响力。在多年的工作中,陈博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0-2022年,他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再次获得通州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