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带北移33.3公里,内蒙古大豆种植带北移101公里……一组组数据表明,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小冲击。传统农业经验在新的“天时”面前逐渐“失灵”。
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应需而动,从战略上布局,更新农业生产与气候资源的组合模式,为广袤耕地发放专属“气候身份证”,将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分布,以及不同作物的产量、品质、气象灾害等指标装进空间坐标,进行数据化、可视化呈现,有力支撑“藏粮于地”战略落到田间,助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这是撬动农业现代化的创新支点。从1公里网格化数据融合到米级数据运用,从DeepSeek大模型优化决策到人工智能构建品质区划模型,科技创新正让“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试点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凝聚了气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融合型专家团队。它的价值,在于打破部门壁垒、贯通数据链条,让气象资源变为“流动的生产力”。这种变革,重构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粮食生产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打开“藏粮于技”的新空间。
这是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探索的区划路径,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彰显主动适应的智慧。内蒙古霜冻风险区划守护大豆丰收,陕西苹果种植气候区划3年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9886万元……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遵循“边普查、边区划、边应用”原则,收获一系列实践成果。这背后,是一套“指标确立—模型建立—结果验证—结果应用—需求和成效调研”的闭环机制。“气候身份证”的发放将气候变化风险管控嵌入农业生产前端,以系统思维应对不确定性,既为端稳“中国饭碗”保驾护航,也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站在粮食安全与气候治理的交汇点,试点工作大有可为。2025年,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用科学丈量自然资源,用数据连接天时地利,用创新解码农业生产,守护的不仅是今天的丰收,更是明天的希望。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