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5个国际妇女节,在当今消费主义包装的鲜花与促销中,你还记得妇女节的红色基因么?这个诞生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纪念日,最初承载着女工争取同工同酬、生育保护的政治诉求。115年以来,无数的女性走上了这条向上图强的“长征路”,她们渴望重新定义世界的性别叙事,让世界看到女性所蕴藏的无限潜能。
在中国核工业史上,也有诸多女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承书,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高浓缩铀,被称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何泽慧,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提供了必需的关键数据。
如今,在核工业这片传统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其中,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今天,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在位于成都的核动力院,汪量子办公室的白板上写满反应堆物理公式。这位15岁考上清华,24岁博士毕业,被媒体称为“天才少女”的堆芯设计师,却对标签异常警惕:“我不算什么天才,更是早已不属于少女的范畴。”
汪量子与团队参与设计了“华龙一号”所用的中国核电第一代工程设计软件包的堆芯核物理模块,之后又参与设计了“玲龙一号”堆芯核。2019年,32岁的汪量子已拥有6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发表10余篇国内外论文,成为当年中核集团最年轻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四川红华生产技术部主任专员曾令芝执着、倔强地深耕在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能力保障和生产管理水平提升领域。
曾令芝提出“按层架修正方案计算参数”的新方法,提升了产线运行效率约0.8%,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超700万元;她组织开发了理论计算专用计算软件,整合生产线结构特点,实现了各种产线结构形式、多种机型混用、全系列产品方案计算;她设计、计算了数十组方案,找到新工程生产线主工况效率更优结构,将最终效率提升0.4%,达到行业较高水平……
每一步微小的提升都刻印在了核工业前进的卷轴上。
“坐在操作台前就像开机甲一样酷。”提到为什么选择成为核电站操纵员时,杨文昕满脸都是兴奋。这位在福清核电工作的目前“华龙一号”唯一一名一线女操纵员,用五年时间以操纵员考试排名第一的成绩,跨越了从联培生到“核电机甲驾驶员”的鸿沟。
在这条通往操纵员的道路,她给自己施加了不小的压力。面对生育导致的职场中断与成为操纵员需保证连续值班时间的明确要求之间的困境,她精准计算着生育窗口期,如同调试核反应堆般规划着自己人生参数。她坦言:“我常常要求自己必须一次通过考核,因为如果这次没有通过,我很可能就再也无法成为操纵员了。”在怀孕期间,她因为担心自己无法一次性通过考核,甚至在临近考试、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在教室默默落泪。最终,她挺着孕肚完成了一次次考核。
在经常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女性身份时常也意味着一种隐形的压力。中核矿业科技派驻在纳米比亚罗辛铀矿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贾秀敏和记者分享了在野外工作中感受到的性别带来的额外压力。“出差时,特别是在海外,我要比其他男同事更加谨慎小心,需要时刻注意安全。”
她提到,采矿行业招聘中仍存在隐性歧视,“社会默认女性应优先顾家,我们这个工作需要长期出差,而且很多野外工作环境恶劣,会担心女同事不能承担长期的野外工作任务,这影响了职业机会”。面对“女性不擅长野外工作”的质疑,她远赴纳米比亚四年,为罗辛铀矿提供技术支持以延长矿山寿命。
除了要克服艰苦的工作条件,贾秀敏还有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耳边不乏对她选择的质疑,贾秀敏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从中我获得了很多成就感。”
尽管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这条奋斗路上,女性还是比男性更多地面对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难题,“高质量陪伴不是时间堆砌,而是让孩子看见母亲发光的模样。”虽然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曾令芝在工作之余,带着8岁儿子徒步15小时征服峨眉山。
她们总是努力在责任与热爱的平衡中寻找最大功率。
在田湾核电基地,来自中核二三34岁的苏霞正在34米高空操纵着装备环吊。这个曾踩着缝纫机的服装女工,如今精准掌控着百吨级蒸发器的毫米级位移。
28岁转行时,她深知自己文化程度有限,必须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但越接触环吊这份工作,就越发热爱,她说:“我喜欢这种纯粹的工作环境,我享受专注在吊装的过程中。这份工作,不光让我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更赋予了我满满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如今,吊钩成为了她手中的绣花针,她用细腻、稳健的手法,在云端编织着核电机组的建设。苏霞还提到,如今在他们班组的6名环吊司机都是女性,她们都以做这份工作为豪。
在当今全球核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核工业领域正见证着女性工作者群体的崛起。从核电站运行维护到核燃料循环技术研发,从辐射防护研究到核医学应用,越来越多女性人才在核心岗位上绽放光彩。
但依然存在女性比例还是远远低于男性的现状,汪量子更是坦言:“我们都知道,在各个领域越是顶端,女性就越是缺位,我常常注意到在很多会议上,全场竟然只有我一个女性。”
核工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今接受高等教育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面对这种现状,汪量子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女性可以为这份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如果能释放更多女性的潜能,为她们提供更多机会,一定可以为核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不要做第二个我,要成为更好的你自己。”这是五位受访者对正在迈入核行业的年轻女性不约而同的寄语。
当汪量子的团队有更多年轻面孔加入,当曾令芝俯身在生产线车间的办公桌上,当杨文昕站在核电站主控室闪烁的仪表盘前,当贾秀敏身处非洲荒漠深处的矿山上,当苏霞操控着34米高空悬停的吊装台时……她们用实力证明:在原子尺度上,没有性别的鸿沟,只有对真理的求索;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女性从不是点缀的尾迹云,而是托举升空的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