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紫竹院里话运河

  ▌王晓霞

  提起北京大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通惠河、护城河、什刹海、积水潭这些古河道古码头。殊不知,位于北京西三环内的紫竹院,不但与北京大运河关系密切,甚至堪称锦上之花。

  我就住在紫竹院附近,若天气好,每天都会来这里转转,或散步,或品茗,或观竹,顺便拍拍照,留点记录。身居闹市,家门口却有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公园,此生足矣,夫复何求?

  这全赖北京大运河带来的福气和运气。

2025年3月28日,北京紫竹院公园,春意盎然。 视觉中国供图

  一

  那还是2022年,紫竹院公园内办了个“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幸好,我赶来了。这个展览虽然不大,但几乎刷新了我对北京大运河的认知。

  之前,我一直认为,北京大运河就是通惠河、温榆河,这些都在通州、朝阳、东城三区,与西边的海淀区八竿子打不着。而北京大运河最值得称道的,同时也是最美的,自然是在东城区,一座紫禁城摆在那里,谁想争都争不去。

  生有涯而知无涯。看完展览,我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样的肤浅,那样的孤陋寡闻。

  北京大运河如果只有通惠河,而没有北京城区的大运河,没有什刹海、积水潭码头,那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大运河了。

  既然有北京城区大运河,那城中之水、城中运河之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说海淀区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和白石桥边的紫竹院公园了。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三日,乾隆皇帝谕旨,将其更名为昆明湖。这就与运河脱不了干系,因为汉武帝曾在长安开凿运河建昆明池,看来乾隆帝与汉武帝的精神层面是相通的。但由“池”而“湖”,气魄和格局却大大地上了一个层次。

  早在元初,为解决北京(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沿今京密引水渠方向,引昌平、玉泉诸水毕合于昆明湖。昆明湖水大部分经南长河流入京城,最后归于通惠河。

  南长河又名玉河,原起自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先是南流,然后折向东南,经紫竹院、白石桥、高梁桥等,至北护城河的三岔口。

  昆明湖是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为补充湖水,乾隆十六年,也就是改名昆明湖的第二年,按乾隆皇帝要求,分别从香山的双清、碧云寺的水泉院和樱桃沟的水源头,铺设总长7公里的引水石槽,将泉水引入昆明湖。

  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区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北京城区的生命线。

  紫竹院,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

  昆明湖是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游览的水道。而从城中往昆明湖,紫竹院更是其必经之地。

  元代,紫竹院曾是皇帝藏龙舟的别港,英宗、文宗曾游幸至此,藏舟换船。忽必烈时,曾在紫竹院附近修建了大护国仁王寺和昭应宫。明代,在这里建了紫竹禅院和双林寺,宗教活动盛行,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郊游之地。清乾隆期间,在紫竹院修建了行宫和码头。

  紫竹院行宫,建于乾隆十六年,专供皇帝和皇太后沿长河游幸时休憩,换船,礼佛之用。行宫建筑分宫门、前院、二宫门、后院。前院正中的紫霄殿,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为皇帝在行宫处理朝政的地方。两侧的栖筠斋、静逸斋、天香斋、致养斋为配殿。福荫轩、中门、致远轩是行宫的二宫门。过了二宫门后便是行宫的后院。后院建筑主要是报恩楼,是乾隆为庆祝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修建的,分上下两层,各九开间,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彰显皇家气派。当年悬匾额“报恩楼”三字,为乾隆御笔。

  光绪十一年(1885年),紫竹院行宫重建时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后毁于八国联军入侵。现在的格局,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整修完成的。1953年辟为紫竹院公园。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在清漪园(颐和园)举办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筵。乾隆于紫竹院行宫码头下船,在行宫休息,到紫竹禅院进香,然后乘轿辇到不远处的万寿寺码头登船继续前往。并写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的美句,对沿途风光大加赞赏。

  据记载,慈禧老佛爷也曾多次在此换船、休憩、梳妆及用早膳。因而报恩楼俗称“慈禧梳妆楼”,现楼内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

  有了皇家加持,这条连接北京大运河的水道就成了皇家御河。紫竹院也因之水涨船高,成为北京大运河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篇章。

  三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凡与大运河沾边的公园和建筑,多多少少都有江南水乡的风格。颐和园如此,紫竹院也如此。

  紫竹院虽然不算大,但却有着“华北第一名园”、“小江南”的美誉。紫竹院公园主要由竹、石、亭、水等元素组成,造景十分精巧,光看景点的名称,如 “筠石苑”、“斑竹麓”、“问月楼”、“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澄碧山房”、“紫竹垂钓”等,就能感觉到江淮文化气息。

  自古多情属江南。也许是因为这里独特的江南风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公园就成了京城闻名的男女约会首选地。那个时候,年轻人只要一提去紫竹院公园,眼里立马会放出异样的光来。不过,听说来这里约会修成正果的却不多。当时北京流传着一句口头语:要想成,陶然亭;要想散,紫竹院。竹子只开花不结果,自然是无果而终。

  尽管如此,那时候来这里的年轻人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周边是北京舞蹈学院、总政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那些肤白貌美、气质高雅、朝气蓬勃的帅哥靓妹,在公园总能遇到。来这里逛逛,就算是别人装饰了自己的梦,或自己装饰了别人的风景,也是一桩美事。

  现在的紫竹院,变化很大。自然景观增加了不少,公园设施也更加齐全,环境更加幽静了。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一年四季有赏不完的花;紫竹、斑竹、罗汉竹、金刚竹、四季竹、金镶玉,凡是你知道的竹子,这里几乎都有,可不是稀稀拉拉的三株五株,而是茂密的竹林。与之相衬的,就是石桥、石阶、石凳、石山、石洞,看似自然天成,实为鬼斧神工。

  然而,变化最大的就是这里的游客构成了。家长带小孩子来喂鸽子、划船的多了;附近的人来散步、跳广场舞的多了;在茶楼和山坡的树下喝茶、下棋、打牌的多了;来这里书馆看书的人也多了。这里不再是男女“约会”的代名词,而是高雅范与烟火气共存,历史与现代互通的一方乐土。

  其实这三湖两岛一堤一河的紫竹院公园,到处都有皇家水上御道留下的时空印记。南长河之上,听时间嘀嗒作响,好像总能感觉到那流动的呼吸和心跳。这些回声总不会消失,穿越尘封的历史,在我们的心上找到了回响。

  与时相融,与景相连,与情相通。这便是北京大运河溢出来的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紫竹院里话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