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活动未按规定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给予罚款人民币2万元整。”当接过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嘉兴市某纺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懊悔不已,他表示,企业今后一定会守法合规,不再发生此类违法行为。
原来,今年1月,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工作人员在嘉兴市企业工况监控监管平台巡检时发现,嘉兴市某纺织有限公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异常。在平台给企业主发送预警提醒信息后,仍然显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异常,异常时间超过1小时。随即,执法人员对该公司进行执法检查,现场发现相关问题,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责令其改正,并作出相应行政处罚。
如何让有限的力量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近年来,嘉兴市创新构建智能化监管、无感式执法行政执法新模式,持续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强化非现场执法,有效提升检查规范性、精准性。
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嘉兴实时采集重点排污企业排放数据,鼓励企业安装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工况自动监控设施,综合分析自动监控、用电工况监控等数据,按照“红黄绿”动态赋码管理,实现精准监控、异常预警;开展智能在线巡查,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污染治理设施工况异常、超总量排放等“触发式”线索,优先采用非现场执法方式进行核查。
“你公司废气排放口发生超标……”近日,嘉兴卫星化学环境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收到手机系统跳出的监管预警信息后,立即向焚烧炉车间进行核实,确认车间当天正在停工检修,只是因炉内含氧量折算问题,导致废气浓度显示超标,他第一时间在系统上进行了标记反馈。
该负责人介绍,根据赋码规则,如果废气排放时均值当日累计超标3次,企业环保码就会变为黄色;6个月内超标率大于5%或者严重超标被督办,企业环保码则直接变为红色,“通过‘红黄绿’动态赋码,让企业能及时了解自身环境问题,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数字赋能,实现对企业环境问题实时提醒、帮扶整改,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精准执法,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纳入季度必查的红码企业43家、半年必查的黄码企业233家、无事不扰的绿码企业13640家,推送预警短信9213条,在线核查异常线索373个,排污单位废水、废气超标率同比分别下降33.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