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近日,中信重工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0.3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34.41%;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8.16亿元,现金收益比大于1。
4月3日,中信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依托矿山智能装备和特种机器人两大产业,已形成覆盖智能矿山、应急救援等30多个行业的130余款产品。
中信重工整体业绩承压
近期股价波动频繁
根据中信重工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0.34亿元,同比下降15.93%;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微降2.36%。尽管整体业绩承压,但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4.41%至3.98亿元。
报告期内,中信重工营收下降主要受风电装备、煤炭装备市场竞争加剧及部分项目进度延迟影响。新能源装备板块收入同比下滑78.74%,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
中国重型机械协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重型机械行业运行总体平稳。2024年重型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5901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546亿元,同比下降1.6%,实现利润总额749亿元,同比增长0.1%。
尽管行业整体业绩微降,但中信重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与成本控制,毛利率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至22.68%,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达26.57%,环比增幅显著。此外,有息负债连续四年下降,从2020年的53.69亿元降至20.30亿元。
伴随着2024年业绩公布,以及受市场情绪影响,近段时间中信重工股价出现波动。
3月21日、3月24日、3月26日公司股价涨停,股价触及近三年股价最高点6.11元,今年以来最高涨幅达45.48%。3月27日至31日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累计超20%。
市场分析认为,短期回调或与深海经济板块集体降温、前期获利资金出逃等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股价波动也与机器人概念及工业互联网利好相关,反映市场对其新兴业务的期待。
研发投入占比继续保持7%左右
“第二增长曲线”增速明显
面对中信重工近期股价波动,有分析认为,短期股价波动反映市场对其转型节奏的担忧,而海外订单高增长、技术储备优势及国企改革深化,或为后续估值修复提供支撑。投资者需关注行业需求回暖及新业务放量节奏,理性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
根据中信重工年报,2024年海外生效订货量同比增长超80%,新设越南、马来西亚及欧洲代表机构,业务覆盖6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3.29%。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信重工2024年的研发投入占比继续保持在7%左右,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的技术积累,已形成特种机器人领域的显著优势,产品批量应用于消防、巡检等领域。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板块毛利率达25.01%,高于传统业务。聚焦特种机器人研发,中信重工推出矿山智能分选系统、重载智能机械手等产品,并布局人形机器人、防爆四足机器人等通用平台。
目前,围绕“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两大产业覆盖130余款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矿山、应急救援、石油化工、电力作业等30多个行业。其核心产品如防爆消防机器人、矿山巡检机器人等,通过多模态感知、自主避障等技术,在高危场景中实现“机器换人”,提升作业安全性。
在中信重工3月28日召开的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高管表示,未来公司将结合自身在矿山重型装备、机器人及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持续探索与行业领先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场景中的协同合作机会。
提升机器人等新兴业务占比
降低对传统周期行业依赖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对此,国金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满在朋表示,结合我国近年来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我们认为海工装备(钻井平台、施工船舶等)、水下作业装备(载人潜水器、水下机器人)和海洋新基建三个细分领域有望迎来加速成长。
中信重工表示,开诚智能水下机器人前期已累计形成批量订单,目前正在持续结合特定应用场景,完善产品设计,增强产品市场拓展力度。
2025年,中信重工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需求,将重点推进海外产能布局。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与技术迭代,提升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等业务占比,逐步降低对传统周期行业的依赖。
对于市场高关注度的具身机器人,中信重工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具身机器人的政策导向将显著拓展高危行业智能化替代的市场空间。目前,中信重工拥有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与场景化解决方案储备,具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迭代,拓展应用场景,强化人机协同安全体系,为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
中信重工表示,通过持续推进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信重工正加速从装备制造商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为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示范样本。
责编:陶纪燕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