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长治市实验学校门口,一名成年男子当着两名保安的面揪着一名男生的头发实施殴打。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打人的家长原某予以行政拘留。事后,被打男孩告诉记者:放学后,他在路上喊了一名女生的名字,就被女生父亲叫住呵斥,“逼问我是哪个班,叫什么,然后把我摁到地上扇了十几下。”
原本,是成年人殴打六年级的未成年人,而且是在学校门口,性质非常恶劣,打人家长被警方拘留,理所应当,并没有法律上的争议。
但在网络上,不少网友的跟评并没有谴责打人者,反而“共情”起来。有的跟评说:家长不会无缘无故出手,肯定“事出有因”“我也是一个女生的家长,懂的都懂”。
这起案件的处理在法律之内,当然是没有争议的,但是法律之外的社会心理,特别是女生家长的“共情”心态却值得关注。目前来看,很多网友的“脑补”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但是这种关于“小黄毛”的集体想象,或许也是冲突、矛盾的内在原因。
所谓“小黄毛想象”,是当下不少的青春期女生家长担忧的心理投射,担心自己女儿被成绩差、不思上进、流里流气的“小黄毛”“鬼火少年”欺负,给“带偏”了,人生由此走上了岔道。不能说这种担心是无事生非的,毕竟青春期女生的心智不太成熟,可能被所谓“另类”气质所吸引。
这种集体心态乃至焦虑,和之前家长对于校园霸凌的焦虑,其实是一样的:在少子化、社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担心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被孤立、霸凌?女生的家长担忧更深了一层,担心女儿早恋、走上歧路,乃至受到侵害。
这种“小黄毛想象”有必要在学校教育、社会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层面上得到及时的反馈。这和家长对校园霸凌的担忧一样,都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拿出切切实实的教育管理措施,这也是对未成年女性的特殊保护的应有之义。学校要重视安全保障机制、心理疏导建设,通过制度保障和透明化沟通,让家长看到切实的保护、及时的警示措施,减缓焦虑。
男生家长和女生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霸凌、被伤害。一起是非本来很明确的“女生家长殴打未成年男生”的案件,还有这么多网民跟评去“共情”施暴者,这本身就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