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于娜 北京、自贡报道
编者按:一场关乎亿万心灵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版图。2025年3月,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自贡召开,《华夏时报》大健康采编团队以会议成果为依托,聚焦心理健康产业与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推出“两篇大文章”,现刊发首篇以飨读者。
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骆宏的手机里,藏着一个“数字分身”。这位年门诊量突破62万的精神专科医院掌舵者,正通过AI智能体实现服务能力的指数级裂变。“候诊大厅里,AI系统完成初筛,数字医生24小时跟踪患者微表情数据。”骆宏展示的监测平台上,情绪波动曲线与生理指标、环境因素形成多维矩阵,精准度较传统量表大幅提升。
这一幕,是中国心理健康产业变革的缩影。从AI心理机器人到VR暴露疗法,从脑波监测头环到区块链心理档案,技术正打破时空壁垒,重构心理健康服务的生态链。这场变革,正在让心理服务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预防”,从城市中心辐射到偏远乡村,从“小众关怀”迈向“大众福祉”。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个医疗问题
李茜(化名)的失眠始于三年前。在青岛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的她,长期处于“996”高压状态,焦虑如影随形。直到走进“安心小屋”,在艾灸、音乐疗愈与负离子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她第一次在白天沉沉睡去。“这里像一座心灵充电站。”她说。
李茜并非孤例。我国有超过3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38.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而这仅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在人群中广泛存在。
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统计,我国73.6% 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 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心理完全健康者仅占 10.3%。按 2023 年 9.3 亿城镇人口计算,8.3亿人需要心理疗愈服务。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难题。”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应邀作了视频演讲。
全球范围内,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在10—19岁儿童青少年中,每7名就有1名确诊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普遍,并成为致青少年患病和致残的五大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而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这些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一个正在默默挣扎的孩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毕曼达说。
心理健康危机带来的经济代价同样惊人。研究预测,2011—2030年间,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16万亿美元。
在马丁·泰勒看来,资源成本高昂、服务严重不足等都属眼下各国正在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全球精神卫生系统在提供精神卫生服务方面存在重大差距,其中,数据信息匮乏、专业研究不足和精神卫生护理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是最为明显的发展短板。
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社会、教育、权利和发展问题,因此,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全方位、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在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上,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强呼吁构建全社会协同的心理健康治理体系。在他看来,心理健康促进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构建一个支持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表示。
回顾过去,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各试点地区基本建成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职业人群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关爱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推进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指导各地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持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
构建生态:政府、企业与社区“拧成一股绳”
在中国,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若心理咨询市场潜在需求有效转化为实际消费,仅以每小时150元收费计算,年消费量可达112.5亿元。然而,现实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挂号要几周甚至更长,看病队伍从诊室门口排队到大厅……在北京安定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大厅常常人满为患,患者数量众多,医生的看诊压力很大。在一些地方综合医院,按规定每200 张床需配备 1 名心理医生,但实际上,有的医院1400—1500 张床位只有 1 位心理医生,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所左右的综合医院可以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诊断治疗康复服务,但有超过500个县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仍是空白。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相对较好,但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缺乏有效的指引和规范,不仅供给严重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多年,他在走访了解国内多个城市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况后,提出了这样的担忧。
供给结构和数量上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问题。一面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等,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相关工作人员,另一面是人才缺口仍在加大。
医疗机构尚且如此,其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的匮乏可想而知。数据显示,中国注册心理师/ 心理咨询师约 10 万人(含非全职),每百万人口心理师数量仅为 7.2 人,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00 人。
“心理健康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产业链上的一员,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表示,“咨询师作为生产工具来说,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太有限了,按照1:3000的正常服务比例,我们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在100倍左右。”
徐凯文曾在参加一次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专家会议时提出,国内此前已有130万—150 万心理咨询师,近年来,又有至少 100 万人接受了心理咨询师技术培训。
看似矛盾的数据折射行业困境:现有注册心理咨询师约10万人,却有百万持证人员处于闲置状态,而按国际标准测算的人才缺口高达百万量级。徐凯文坦言:我们最大的瓶颈不是资金,而是如何激活沉睡的人力资源池。
“为了补齐差距,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AI技术,去取代一个60分水平的咨询师,利用AI技术去做筛查、预防、科普这些工作。” 曹洪雯给出一个科技解决方案,在她看来,心理咨询最终起作用的一定是人和人的链接,但是对于一些尚未发展到需要治疗的人群,是可以用数智化去替代的,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除了专业人才短缺,资源分散、技术滞后、覆盖不足等问题也让医疗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无法匹配日益增长的需求。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在3月20日下午召开的“医企联动·科技赋能——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上提出,应该以产业化思维破解上述难题。
他强调,社会心理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跨界协同。公立医院需发挥区域枢纽作用,牵头制定标准、培育人才;科技企业应深耕技术落地,让精准服务触手可及;社会组织要深入社区,用科普宣教破除偏见;金融机构则需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层网点与创新项目。
“只有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社区拧成一股绳,才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圈。”冯慧君表示。
真正的产业重构已然开始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温暖的连接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如此定义技术的作用。该中心推进的“国民心态感知计划”,正通过12356心理援助热线、可穿戴设备、社交媒体情绪分析等构建国家级监测网络。
2025年3月,在四川自贡,一场心理健康产业博览会展示了技术的多样性:北京心海导航实时监测2400万青少年心理数据;浙江连信推出全国首个心理大模型“洞见人和”,通过多模态数据实现情绪识别与危机预警,覆盖全国十余省份2000万用户;西安中盛凯新发布PEM系统V6.0,融合中医经络与生物反馈技术,结合冥想、呼吸训练等数字干预手段,构建“评估—干预”闭环管理模式,展现科技赋能心理健康的多元路径。
“硅基探测器脑功能定量成像设备实现了近红外技术弯道超车。”四川必可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朝雄在现场展示他们在科技赋能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最新成果。该设备通过探测大脑皮层血氧变化,1.5分钟即可完成脑功能评估,已写入临床专家共识,可辅助诊断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及退行性疾病。
目前必可明便携式神经反馈装置,已经形成“筛查—治疗—调控”全链条闭环,该技术已应用于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动我国脑计划在脑疾病干预及脑智提升领域实现质效突破。
技术的普惠性正在显现。从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脑机接口设备到百度AI心理机器人精准筛查,从青岛海蓝康复器械有限公司的“安心小屋”自然疗法到北京以不变应万变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助眠减压耳机方案,各企业通过AI、脑科学、艺术疗愈等多维创新,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精准化、普惠化迈进,为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注入科技动能。
成都快乐小清智能科技总经理谢伟展示了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果。其研发的AI热线系统与人工座席联合排班,日均服务超万人次;基层筛查系统通过AI电话完成老年认知障碍初筛,效率提升80%。他强调:“数据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信息化平台需实现从筛查到干预的全流程闭环。”
在浙江山区,杭州七院开发的“AI心理管家”正改变着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分析200余项行为指标,成功预警多起自伤倾向事件。“有个孩子连续7天在凌晨3点搜索‘无痛死亡方法’,AI立即启动三级干预机制。”骆宏分享的案例,让在场人士既心惊又欣慰。
内蒙古维网科技的贾红霞团队在牧区推广的“心理蒙古包”项目,将脑波监测与传统萨满鼓点结合,意外发现特定频率的声波对焦虑缓解具有显著效果。“当科技遇见文化,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她展示的对比数据显示,这种融合疗法在牧区的接受度是纯西医治疗的3.2倍。
在自贡燊海井,古老盐卤仍在翻涌,而这座曾开创机械化采盐先河的城市,如今正为心理健康产业提供着独特样本:政府搭建的“心理服务云脑”整合58个部门数据,社区“心灵驿站”配备VR减压舱,学校心理课引入脑波监测头环......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心理督导专委会秘书长王焕斌指着PPT上的曲线分析: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波心理咨询市场化尝试大多折戟沉沙;2018年国家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催生第二波政策红利;而今随着AI、脑科学等硬科技入场,真正的产业重构已然开始。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