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曾毓群走向台前,宁德时代用换电“硬刚”闪充

文|子弹财经

宁德时代企业发展的起伏,似乎与曾毓群的露面次数负相关。

2021年时,宁德时代连续五年站在了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榜单首位,上市三年市值即突破万亿元,成为创业板首个突破万亿市值的公司。

那一年,公众视野和媒体镜头中,几乎找寻不到这位企业家的身影。

科班出身的曾毓群,一直以低调的姿态示人。17岁就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博士更是师从中国电池界泰斗陈立泉。

宁德时代的快速成长,让其在市场罕有对手。加之本人低调沉稳的性格,更让其在公司发展的初期鲜少站于台前。

但今时不同往日。

伴随着宁德时代与主机厂等合作伙伴间合作的升级,曾毓群也逐渐开始出现在车企发布会的镁光灯前,为车企站台。

如今,市场的变化快得难以想象。不同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的时代性,此时的宁德时代也身处在变幻莫测的行业“风雨”之中。

在2024年财报数据中,宁德时代的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更早之前,宁德时代二次港股上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从冲刺港股上市,到企业经营下滑,再到行业竞争态势的白热化,曾毓群必须回归到台前,成为那个亲力亲为的人。

就在财报发布后不久的3月18日,曾毓群与李斌一起站在了签约台前,携手蔚来打造全球换电网络,并推进换电行业标准的建立。

过去,曾毓群并不是一个喜欢过多形式主义的企业家。成立多年来,尽管是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但宁德时代却并不热衷于新闻报道。

但在这次与蔚来签约仪式后的晚宴环节,曾毓群却罕见地准备起了小巧思:一道由芋头、冬瓜和萝卜做成的“锂光逐梦号时光机”,上书有“蔚来有你,宁聚同行”字样。

在李斌和蔚来的困难时刻,曾毓群颇有些同舟共济的意味。

但此时此刻,宁德时代这个伙伴当得并不容易。动力电池周期波动下的单价下降、营收下滑,以及储能、换电业务的波动性影响下,宁德时代首先要做的,是验证自己路线的正确性。

1、七年来营收首次负增长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下滑二字,并不多见。

在3月14日发布的2024年报中,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同比下降9.7%,这是其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负增长。

虽然,在净利表现上,宁德时代归母净利润仍达到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平均每天盈利1.39亿元。但营收下降的信号,或正预示着改变的发生。

如今,宁德时代的业务线主要分为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电池矿产资源。其中,动力电池既是基础业务,更是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动力电池份额的变化,直接影响整体业绩的走向。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4年全年锂电池出货量达475GWh,同比增长21.79%,分别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37.9%和36.5%,出货量均排名全球第一。

看似仍身居头部,但后进者们却在暗暗发力。2022年,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还高达43.4%。三年时间,有近7%的市场份额,被其余动力电池供应商瓜分。

而反观动力电池行业本身,更经历了一场比主机厂间更激烈的价格战。

2024年,令所有动力电池企业“头疼”的大事,便是碳酸锂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跳水,单价下降超65%。这一看似全行业的降本利好,但却实实在在压缩了动力电池企业们的生存空间。

据行业人士透露,部分二线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报价甚至已经下探触及成本红线。

宁德时代的应对办法则是通过规模效应对冲原材料波动影响。

宁德时代官方消息显示,目前公司共有13个电池生产基地,规划产能为676GWh,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产能规模。这种规模优势,一定程度上分散着终端供货价格带来的压力。

在产品端,为了在有限的报价中争取利润空间,宁德时代在2024年推出了神行电池、麒麟电池等新产品序列,这几款最新技术成果下的产品,更具备毛利优势。

从财报数据上显示的信息,2024年,宁德时代麒麟、神行等高毛利电池产品在乘用车领域快速渗透,推动动力电池毛利率增长至23.94%,同比提升了5.81个百分点。

相对应的,宁德时代也成为业内少有的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

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4年研发投入186.1亿元,目前研发团队规模突破2万人,近五年的研发投入就已经超过600亿元。身为行业头部,宁德时代或主动或被动地需要高研发投入,以搭建足够有效区别行业的技术护城河。

但行业增速放缓以及红利期消退,始终成为影响企业周期性发展的重要因子。

可以肯定的是,在头部集群效应如此明显的动力电池产业中,行业正在从增量竞争快速向存量竞争转化。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同比增速从2022年的71.8%降至2024年的27.2%。

而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销量增速也从2022年的107.09%下滑至2024年的18.85%。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或许直言宁德时代的行业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过于夸张,但是积少成多的量变,或成为影响这家企业未来走向的伏笔。

2、储能业务撑不起的“半边天”

每当传统业务单元逐渐见顶之时,新型的业务便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宁德时代口中的储能业务。

在此前的宁德时代储能新品发布会上,储能已经被定义为宁德时代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种笃定,背后是早在十三年前的业务布局。其在公司最早进入动力电池行业之时,就已经参与国家级风光储输项目。

前期的积累是缓慢的,直到2023年,储能才成长为仅次于动力电池之后的第二大营收来源,占比当年公司营收的14.94%。

但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中,储能业务或许有些“辜负”期待。

2024年全年,宁德时代的储能营收为573亿,占比15.83%,虽然占比有所增加,但营收金额相较去年却实现同比下滑4.36%。

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储能单价的跳水。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为0.616元/Wh,较上一年度的0.868元/Wh降幅超过29%。

尤其是在第四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16GWh,环比三季度下滑近50%。这让刚刚看到储能业务曙光的宁德时代,即刻体会到了行业的“冰与火”。

事实上,储能业务之所以会受到包括宁德时代在内动力电池厂商的青睐,极大原因在于可以吸纳如今动力电池产能军备赛中的剩余产能。

而且,储能业务的毛利也相当可观。2024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实现比动力电池还要高的毛利率水平,为26.84%,同期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为23.94%。

但需要明白的是,不同于动力电池业务,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客户的全球性更加明显。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储能客户及合作方包括NextEra、Synergy、Excelsior、Jupiter Power、Flexgen、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石油等国内外企业。

全球化的布局、增多的海外客户,也让其身处在各种政策与变动影响之中。

一方面,海外业务的周期长、确认复杂等特征,导致了回款周期慢,另一方面出口退税政策在去年四季度发生调整,直接影响了四季度的收入情况。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宁德时代海外业务的开展。目前,宁德时代推进布局的匈牙利工厂、德国工厂以及西班牙工厂,或都有这番考量。

国内方面,最大的影响来源于政策端。2025年,新建新能源项目不再强制要求配套储能设施,转为市场化引导模式。目前,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生效。

未来,市场化的竞争,低质产能淘汰下产业的升级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也或将变得更为谨慎。

即便是宁德时代,也需要思考在新时期下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

更何况,还有对手的“虎视眈眈”。据了解,亿纬锂能在储能电池上的业务布局进展飞速。其于去年就已经锁定未来五年81GWh的储能电池意向订单。

3、搭上蔚来,换电“硬刚”闪充

但相比于扔挺立在财报数据中的两大业务板块,换电业务或许最令曾毓群“恼火”。

布局换电业务三年,在宁德时代和曾毓群最为坚定换电业务前景的时刻,行业闪充技术直接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2022年,宁德时代首次推出了换电产品——巧克力换电块。这一颇似巧克力的模块化电池组装方案,可实现单块200公里的续航。

但最初的分包模式占据空间大、造价高,并未获得车企们的青睐。

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宁德时代的换电业务仅仅停留在摸索阶段,换言之并不是其业务的重心。

直到2023年,整包换电模式下的新一代巧克力换电块,续航里程最高达600公里,也吸引更多车企加入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联盟。

在去年年底举办的换电业务发布会上,宁德时代首次披露了换电目标,将在2025年建设1000座换电站,覆盖30座以上城市。

这一目标,直接越过了行业内另一位换电拥趸——蔚来。

相比于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同一赛道内切换,蔚来更早进入换电领域,但也相应经历更长时间的投入期。

一个行业共识是,换电是一个重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链条复杂、利益相关方多。

这点曾毓群自己比谁都清楚。这一描述也出现在曾毓群的发言稿中。

也正因如此,不少行业人士判断,宁德时代与蔚来的合作共建,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技术互通、快速实现商业化的途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但不等合作落于实地,就在蔚来与宁德时代签约的当天,比亚迪几乎同一时间发布大功率快充的进展消息。

据悉,该解决方案可实现1000kW的最大充电功率,即兆瓦闪充。在比亚迪汉L的充电实测中,实现1秒充2公里,充电五分钟补能407公里。

这个补能效率,几乎可以和加油相提并论,换电百秒左右的补能效率,显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在兆瓦闪充面前,换电疑似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

按照比亚迪的说法,比亚迪4000个兆瓦闪充站正在布局中,首批约500个在4月初汉L和唐L上市阶段即可启用。

当然,理论上讲,一旦技术突破后,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作为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怪”,比亚迪的执行力是其一贯的优势。

未来换电还是闪充,终究需要实践来验证。

但显然,未来补能市场不再是曾毓群简单定义中的“换电、家充和公共充电桩三分天下”。

而更“危险”的在于,留给宁德时代的后手,真不多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曾毓群走向台前,宁德时代用换电“硬刚”闪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