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有条清明河,水秀山青花满坡;小伙勤奋姑娘美,年年丹青来对歌……”每年清明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丹青镇清明河畔,东乡苗族群众会穿上节日盛装,头裹花帕,插上嫩柳条儿,歌咏“清明”。
清明会歌、云上缅怀、鲜花换纸钱、家庭追思会,绿色祭扫越来越深入人心。4月3日,三湘都市报记者从湖南省民政厅获悉,将面向全省推广各地殡葬改革的先进做法。
折柳会歌,600年清明风韵依旧
4月3日,清明前夕,丹青镇清明河畔热闹起来,当地居民正在准备清明歌会。
清明节当日,参与者会聚集到河岸边、花丛旁、古树下、竹排上,当追思歌、迎客歌、祈福歌、堆堆歌响起,抢歌者众多。而跳香舞、喜傩欢、调年舞的加入,为清明歌会注入了更多文化元素。“清明不插柳,无颜见先祖”的独特民风民俗,延续至今已有近600年。清明时节,不上坟不烧纸,在清明河边插柳对歌,歌声寄托追思之情。
“清明歌会传唱着对祖先最真诚的怀念,也体现了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的理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龚迎春表示,丹青清明歌会有利于传播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简单树葬,也是对故人最庄重的纪念
在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古冲村,村民祭扫是一幅宁静祥和的景象。老人领着孙女,捧着一簇菊花,来到自家柑橘园,将鲜花轻轻摆放在园中的桂花树下。树上挂着写有逝者姓名和生平的纪念牌,青绿之下埋葬着故人。
老人介绍,以前当地老百姓认为谁家坟头垒得越高,越能荫庇子孙后代,墓碑一个比一个高大精致,丧葬往往要花费上万元。
转变始于2019年,古冲村规划了侗族树葬林园,推行树葬改革试点,在坟上种植桂花树,挂上写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纪念牌,这样的方式也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2020年,村支两委趁热打铁,在征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将树葬改革纳入村规民约,正式推出《古冲村树葬改革具体办法》。同时,推出幸福基金积分管理细则,将树葬改革纳入积分管理,对自愿采取树葬、主动平坟改树葬的村民家属,以幸福基金发放慰问金、增加积分等方式进行奖励。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