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春风习习话风筝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微风轻拂,纸鸢在空中摇曳多姿。它们在天空中翱翔,不单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交融。风筝,古时称为“纸鸢”或 “鹞子”,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据古书记载,风筝的出现,最初是由于生产和军事的需要,相传春秋时代的公输般就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以侦察宋城。在唐朝赵昕的《息灯鹞》、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欧阳修的《新唐书·田悦传》中都有风筝与军事相关的故事。后来由于以木制鸢质量过重,人们便用纸来代替木料制作风筝,称其为“纸鸢”。五代时李邺在宫中放纸鸢时,还在鸢头拴上一个竹笛,经风一吹,声似筝鸣,遂叫“风筝”。

历史记载里的风筝

不过,那时玩风筝还只限于皇宫和贵族的府第,直到北宋以后才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这时,风筝也已开始由军事侦察、通信联络、救生、求援,向体育、娱乐和游戏等方面发展。然而,风筝大盛于朝野上下,还是在明清时期。“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问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中弄笛儿。”这便是明代大画家徐渭在《风鸢图诗二十五首》里最有名的一段。清代高鼎也赋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对风筝的研究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更是一位扎绘风筝的行家里手。由他所撰的《南鹞北鸢考工记》就对80余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工艺和技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里更有多处谈到了风筝。书中除了写出大量的画诀之外,还提到彩绘时要“五易其趣”“不必拘泥”“力求淡雅”“不宜过艳”“艳而不厌、繁而不烦”……此外还有牵带小型器乐、灯笼、爆竹之类的另类风筝,以使世人得见“天际频传征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花雨陈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空。”

众多描写纸鸢的诗词中,如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纸鸢,便是作为民间娱乐的典型,展现出孩童在春日里放飞纸鸢的欢乐与童真。

风筝大体分为硬膀和软膀两大类。从式样上分,可分为三种:动物类,如蝴蝶、蜈蚣、青蛙等;人物类,如孙悟空、仙女、胖娃娃等;器物类,如扇子、星星、白菜、花篮等。有的风筝还拖有一条长尾巴,既起平衡作用,又作装饰。

山东潍坊素有“风筝城”之称,早在明代风筝就已进入兴盛时期。自清代中后期,每到清明节前后就成为有名的风筝市场。

走进千家万户的风筝

风筝在华夏大地的流传地域之广、发展历史之长,如此兼具群众基础和艺术审美的活动,绝不是单单依靠观赏、娱乐支撑其穿越千年历史,走进千家万户。

风筝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一度成为现代科学的试验工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特殊的作用。天文学家曾把温度计系在风筝上,测量高空温度;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放风筝,证实云中带电,进而发明了避雷针;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克尼用风筝引线代替无线电天线,使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实验成功;美国莱特兄弟用风筝研究飞行,终于制成第一架使用内燃机的飞机等。

纸鸢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关联。在清明节,放风筝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古人认为,将风筝放飞后剪断丝线,能够放走“晦气”,带走疾病与烦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明即到,春风料峭,柳绿桃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人们在这一日偕同家人,赶赴郊外,放飞纸鸢,畅享春日的美好,同时祈求健康安宁。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风筝兼具养生健身之功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带有青草芳香的空气,人们走向原野,感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牵引着丝线,在旷野上奔走,让风筝乘风而上,抬头望着在天际翱翔的风筝,将世俗烦恼抛诸脑后,古人云:“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

当今社会,随着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普及化,风筝在1986年被纳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中国风筝协会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全国风筝锦标赛、全国中学生风筝赛、全国风筝精英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2000年在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风筝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风筝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老百姓在原野之上的休闲竞逐,到被纳入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一古老的体育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能大放异彩,在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大众性的综合作用下,日益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传统古老的风筝运动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接纳,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风格。

现今,纸鸢文化依旧蓬勃兴盛。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参与。在这里,形态万千的风筝争奇斗艳,有长达数百米的巨龙风筝,有小巧玲珑的蝴蝶风筝,还有各种创意满满的现代风筝。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春风习习话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