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胡兰兰
4月1日,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与澄湖路交叉路口,多了一座约13平方米的“允若服务亭”,不久后这里将成为交警执法执勤、为民服务的一个站点。
这座服务亭,因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民警许允若而设立,距他因公殉职的新家桥桥面,直线距离不到15米。2024年11月5日,正在路面执勤的许允若被一辆货车撞倒,身受重伤,在医院全力救治70多天,于今年1月14日不幸牺牲,时年55岁。
回望其32年交警生涯,无论酷暑严寒、风吹雨打,许允若在岗位上度过无数个日夜。新家桥横亘在双向四车道的交会口,周边学校、医院、商场环绕。几年前,许允若刚到这里执勤时,每逢早晚交通高峰,人流车流汇聚,导航路线“红得发紫”,许多群众不得不绕路通行。
“路没法再拓,桥也不可能拆。”眼看交通要道变成“临时停车场”,许允若把自己“钉”在桥头,用眼盯、手记的“笨办法”,连续一个月记录车流量、访谈司机、绘制通行规律图,探索解决办法,最终通过周边信号灯联动调节,让道路通行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即使不在路面执勤,许允若也很少待在办公室,总是走街串巷了解道路情况。他反复和大家说:“只有做到地熟、路熟、情况熟,遇到问题才能做到快速响应。”
不了解许允若的人,会觉得他很严肃。“其实他是个非常有责任心、温暖的人。”辅警吕文兰回忆,每次事故现场,有人哭,有人闹,许允若总是耐心安抚,提醒群众先确认有没有受伤。“他大概是中队送群众回家最多的交警了,无论在事故现场、救助现场,还是迷路、车辆被扣,只要群众一个为难的表情,许哥都会开车把他们送回家。”
不过,一旦涉及原则问题,许允若就会铁面无私。有一次,他在处理营运车交通违法时,司机情绪激动地请求“放自己一马”,表示再扣分,驾照就得吊销,工作也肯定保不住了。“分必须要扣,你不接受教训,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许允若严肃地告诉司机,处理完毕就跟他去学法规,学明白了登录交管平台考核,合格后可以减分,能保住驾照。许允若多次将此事讲给新警听,提醒大家严格且人性化执法,“砸人饭碗的事”一定要慎重。
许允若习惯于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在前,把各种能做的事情做在前。中队长钱昀记得,“一盔一带”行动开始之初,许允若就琢磨,自己辖区的老旧小区多、困难人群多,于是积极发动募集,通过警队内部解决一批,协调村镇街道购买一批,公益组织争取一批,自己掏钱再补贴一批,让骑电动车的居民“人手一盔”,辖区戴盔率常年保持在100%。
为了管好电动自行车,他顺着门牌挨个走访,提醒居民给车上牌,并专门为100多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作息时间不固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拉了一个“预约办证”的微信群,为他们提供错峰办证、上门办证服务。
2020年夏天,许允若和徒弟王玉珏巡逻时看到,一位老人呆坐在医院门口的花坛边,于是上前询问,老人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记录了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原来,老人为住院女儿送饭,但年纪大了,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了。在送老人回家的路上,许允若跑进超市换了两张100元现金,告诉老人一张用来买菜,一张用来打车,还给老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联系卡,上面写有他的名字和联系电话。“自打那天起,师父就坚持随身带现金。”王玉珏说。
许允若办公室的硬木沙发上,放着一个用床单折成的小靠垫,用塑料束带绑着。因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他自制靠垫以便坐着时稍微舒服点。他还对身上的白腰带进行手动改造,缝上一个宽约5厘米的皮套,把腰带拉到最紧,能给腰肌一点支撑。“其实许哥是个‘药罐子’,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但他从未向组织要求过特殊照顾。”许允若曾经的搭档、交警大队城南中队民警王华斌说。
“既然选择了干交警就好好干,珍惜岗位。”这是许允若最朴实的想法。清明又至,对于城区中队的民辅警来说,记住许允若,继续发扬他兢兢业业、坚守道路守护交通安全畅行的精神,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如今,00后交警梁天接过许允若的岗位。站在路口,看着来往不息的车流,他耳边回响起许允若说过的一句话:交警是老百姓的交警,如果不把老百姓的事情想明白办明白,就不配穿这身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