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曾被视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但在人口出生率低迷的今天,教师岗位已经不再稳固,尤其是「双减」之后,很多基层教师反馈教学任务太重、行政工作繁琐,而家长们对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当老师还是一个好工作吗?
作者:关不羽
来源:冰川思享号
江西省万年县近日宣布,2025年将暂停英语教师招聘,结果引发争议。
万年县政府办在「问政江西」平台答复网友时给出了解释:该县因人口出生率下降,科学测算出学生规模将逐年缩减、教师规模产生剩余。
这的确是事实,而且情况远比想象的要严重。该县的出生人口从2008年的7934人下降到2024年的2478人,减少了70%。
学生大幅减少,学校也不能养闲人,减编是必然的。万年县停招英语教师,也是无奈之举。停招英语教师,还只是教育减编的开头。未来几年,万年县还有年均230名过剩的教师将会面临「转岗分流」的歧路。
教师大幅扩编的热乎劲还没过多久,就这么凉了。
1.教师扩编不止一地
就在前几年,万年县的教师队伍还在逆势扩编。
根据万年县历年统计公报,2020年中小学专职教师4159人,中小学学生77470人;2023年的数据则是5217人与65784人。3年间学生人数下降1万余人,专职教师人数反而上涨1000余人。2023年,万年县的师生比已经达到了小学1∶13.18与初中1∶10.48,远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1:19、1:13.5。
3年超编招收1000多,要用四五年的时间缩回去。这进一退三的「折腾成本」知多少?
万年县的情况并非个例,也不是县域的小打小闹,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比如,2023年云南当地媒体报道称,该省「编制总量和实有教师连续3年实现双增长」「全省教育系统新增事业编制4.2万余名」,其中高校8000,幼儿园3200,意味着义务教育和高中足足增加了超过3万个编制。3年大扩编后,2024年开始推行「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并且将在2025年全面实施。
2025年,福建省、山西省、安徽省、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河南省、云南省、黑龙江等十余个省份都将开展「县管校聘」「交流轮岗」。
对此,大小考编网站上都给出了「风险提示」。因为,从此前执行的效果看,很多教师经过「县管校聘」校内、学区、县内三级竞聘的筛选后,从「交流」走向「分流」。
江西省万年县,图源:视频截图
教师扩编3年后,迎来了掉头直下的分流潮。「少子化」的大势之下,不分流是不可能的。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小学教师可能过剩150万,初中教师过剩37万。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过剩人数加起来就有将近200万人。
200万的过剩教师,是近10年来中国的教师人数增长脱离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疯长」的结果。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专任教师人数为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2019年、2020年均以每年增长60万的速度暴增。2023年,中国专任教师人数为1891.78万人,比2018年足足多了219万。
200万过剩,是大量公共资源无效投入的巨大浪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人口结构变化是长期趋势,「早知今日」并非难事。可是,一味强调「重视教育」的资源倾斜,遮蔽了公共决策的理性。
2.教育资源最该投向什么?
教育投入一哄而上,不仅出现在人力资源的无效投入上,更体现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小城大校、穷县富校的天价浪费,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早在2013年2月,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提倡朴素、实用、适度建设校舍。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要用到关键处。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地超标建设豪华学校之风禁而不止。
2020年摘帽不久的深度贫困县商洛市镇安县的一所新建中学,校门口标志性的「鲤鱼跳龙门」多层水景喷泉豪华程度堪比五星级宾馆。7.1亿元的高额投资,大部分是借的,还有部分是欠的。此事引起了高层关注,央媒报道,上级调查组入驻,可谓沸沸扬扬。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豪华的镇安中学,图源:视频截图
重大舆情、高层关注,也未刹住超标建设豪华中学之风。7.1亿元不算啥,更豪横的还在后面。
2024年8月20日,岳西中学新校区举行揭牌启用仪式。这个新校区的规划面积531亩,建设用地407亩,一期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1.3亿元,可容纳6000名学生。
地处大别山区的岳西县,常住人口不过30余万,远低于中国县域40万人口的平均县,是典型的山区小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总人数总共也就3万左右。
无论是人口基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量,岳西中学新校区的规模都太「超模」了。
11.3亿元的总投资,更是严重超出了该县的财政承载能力。2024年岳西县的财政预算收入为8.78亿元,非税收入占比近半的财政结构难言健康。
至于5亿、10亿投资的「小打小闹」更是不胜枚举,网上就能找到不少。这些豪华、顶奢、高配的学校,真能提高教育水平吗?
很遗憾,「样子货」居多。很多豪华学校本身就是超标的,生源不足,大量设施闲置。加之建设「紧吃」之后的维护成本「吃紧」,娇贵的综合教室、气膜体育馆、多媒体设备都没有投入使用,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没用上一回。
3.不能「穷」的教育,富了谁
「再穷不能穷教育」,却成了校长们发家致富的借口。
大规模非理性的教育基建投入,受益的不是学生,更不是地方经济,而是校长们。学校越造越豪华,「出事」的校长也越来越多。
这几年,教育反腐重拳出击,校长落马的消息频频传出。基建项目、设施采购、人事安排是重灾区。
教育基建无限扩张是「明贪」,人事编制无序扩张是「暗腐」。人性经不起考验,上千万上亿的公共资源集中投入,衍生出庞大的灰色利益,污染了象牙塔的守门人。
中国公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各界高度重视反腐。但是,公众往往忽视了公共政策的非理性是腐败之源。理性的公共政策,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取得多少实效的谨慎小心,精打细算的可控过程限制了滋生腐败的利益空间。
公共政策非理性的「激情投入」,则是为花钱而花钱的不管不顾。这种公共政策的非理性,在教育领域尤为显著。「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赋予了教育支出急剧扩张的大义名分。
前些年谁敢公开质疑教育的过度投入,大概率要被喷到社死。各种超标的豪华学校被曝光后,甚至还会有很多「好心人」为之辩护,「学校就该造好点,多花点钱值得」。
于是乎,增加教育支出成了公认的「政治正确」,经高度行政化的教育体系层层放大,到了基层必然是荒腔走板的乱象丛生。
财政花钱办大事从来没有「多快好省」的理想模式,「多」必然不会「省」,「快」就一定不会「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更是如此。
教育投入的「大水漫灌」真的大幅改善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吗?难言乐观,负面后果却很显著。
财政过紧日子,急剧膨胀的教育「铁饭碗」要收,豪华学校留给地方的巨额债务得「化」,还有一大堆从「清流」蜕变为腐败分子的校长们要查。满目疮痍,一声叹息。
一起聊聊:
当老师还是一个好工作吗?
你觉得最值得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