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三月天,刀鱼鲜。清明前的刀鱼,腴而不腻、鲜美称绝,深受老饕们追捧。长江禁捕前,渔船频繁出海作业,大量捕捞江刀,导致种群数量连年下降。又到一年清明时,禁捕后的鱼汛怎么样?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监测船只,在长江口开展刀鲚汛期专项监测。
监测船只航行到崇明区八滧港附近的监测点,巡护人员和志愿者将渔网放下,半小时后起网。虽然下网时间仅半小时,收获可不少。十多斤重的花鲢,六七斤的翘嘴鲌,不同体型的长江鮰鱼、鲈鱼、河豚等,每一条都膘肥体壮,活力十足。
记者看到,渔获物中刀鲚的数量尤其可观,除了被称为“毛刀”的小刀鱼,还有一眼就能辨识的、体型较大的“中刀”。巡护人员和志愿者迅速对体型较大的渔获物进行测量登记,随后放流长江。
时常参与一线巡护监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长江禁渔工作的持续推进,长江刀鲚等鱼类种群的变化肉眼可见。“整体来说,大个体刀鲚出现的频率和占比越来越多,以前监测捕捞过程中,1两多、2两多的刀鱼一年也见不到几条,现在我们出去一次就能捕获两三条2两以上的刀鱼。”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邱哲文介绍。
除了捕捞渔获物进行监测外,工作人员每次还要取长江水样进行监测。1997年出生的杨云凯从小跟随父辈贩卖刀鱼,长江禁捕后,他成了一名监测长江生态的技术人员,在熟悉的环境中做着监测长江鱼类种群、长江水质的工作。“我们会监测风速、风向、气温、气压、水温、流速、PH值等,为研究工作提供鱼类的生长环境数据。”杨云凯说。
记者了解到,春季刀鱼汛期,监测频次有所增加,每月2次左右,采集到的鱼类样本和水质数据将统一带回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进一步研究和监测。
记者:蒋晓燕
摄影:吴雄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