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据报道,北京今年将启动东城区东直门、西城区金融街等10处花园示范街区建设,全市将新建城市画廊20条,提升改造林荫路10条,延伸绿道1000公里,加强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把花园城市打造成首都市民的绿色家园和野生动物的生态乐园。
花园城市是一种将自然生态与城市功能完美融合的现代城市样本,充分体现宜居特性。被誉为千园之城的深圳,清晨在高楼大厦里被婉转清脆的鸟鸣唤醒,成为居民常态;在杭州,水城相融的空间布局下,城市综合体、空中花园、休闲街区紧密相连……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举措。
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坚持生态与发展共赢。曾经,城市化进程以绿地减少、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为代价,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雨水径流增加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深受其害。花园城市建设正是对这一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超越,它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生态空间,在建设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在管理运营中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以智慧之策建设花园城市,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打造花园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更多的绿地、公园和清新的空气,不仅能够让人们休憩、娱乐,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惬意,还有助于为居民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条件。北京市朝阳区开放68处无界公园,改造完成12处全龄友好型公园,建成310公里绿道,不断满足市民个性化游憩需求;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到“碳惠天府”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再到覆盖全域的6500公里天府绿道网络,构筑了一个“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宜居环境。实践证明,作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花园城市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以共享之态对待生态成果,打造花园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花园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努力推进。其中,政府应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企业应履行环境责任,在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市民群众则应培养环保意识,从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共同守护城市绿色家园。只有多方协作、久久为功,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