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2024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2元,同比增长7.3%;39个挂钩帮扶村集体收入全部超30万元,其中8个突破百万元大关……
作为乡村振兴“样板县”,盈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这份成绩单背后,62位“名誉村长”用市场思维破解乡土难题、以企业资源激活沉睡资源的生动实践。
盈江风光(资料图)身份重构:企业家变身“新乡贤”
在“万企兴万村”的号角声中,自2022年起,盈江县面向全县民营企业群体,已累计选聘62名“名誉村长”,覆盖全县15个乡镇和1个农场,挂钩帮扶39个行政村(社区)。
“每年至少办成2件实事、带动1个产业、培养10名能手。”据盈江县政协主席方安品介绍,“名誉村长”不占编制、不领工资,将企业发展的根深深扎进乡土,凭借自身资金、技术优势,在田间地头书写新时代的“乡贤故事”。
在“名誉村长”模式的驱动下,企业家与村庄深度融合,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得发展、乡村得振兴、群众得实惠”的三赢局面。
盈江迪思坚果有限公司澳洲坚果种植基地(资料图)产业破局:特色产业浇灌致富沃土
透过盈江迪思坚果有限公司产业数字大屏,董事长胡峰站在屏前,对万亩种植基地与万吨加工厂的“双万工程”的各项数据、发展历程,像讲述自家珍藏般,娓娓道来。
胡峰作为盈江县首批“名誉村长”,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思维的融合,构建了从坚果种苗培育,到坚果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自2022年任职太平镇龙盆村“名誉村长”以来,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助力龙盆村成功获评“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还带动周边形成10万亩种植规模,3000多农户实现“租金+薪金+股金”多元增收。
“一声村长,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关于土地、产业与未来的信任协议。”在胡峰看来,他仅是用一颗颗坚果守护他与村民间的“山间契约”。
情系山乡:助民“解渴”、为民“解心”
2022年9月,云南晶辉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晶担任松园村“名誉村长”后,留意到村里建成年代较早的沟渠多处出现坍塌。她当机立断,决定投入380万元启动“清泉润村”计划。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一条长达8公里的防渗渠、三座蓄水池以及两座提灌站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村民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局面。
“电站就在这山乡深处,搬不走、移不开;乡亲们也在这里,乡情深厚难以割舍。”在王晓晶心中,她的根就在这块山乡间。
据不完全统计,自王晓晶担任“名誉村长”以来,已出资数百万元用于水利设施的修缮与升级改造。此外,她还资助周边村寨子女就读大中专及以上院校的学费,累计达46万元,开展各项捐助共计220万元。
“修建沟渠、推广酸茶、传承傣绣、捐资助学……”盈江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杨云芬介绍道,“名誉村长”们,一手抓乡村基础设施硬件改善,一手抓公共服务软实力提升,他们是盈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标兵”,更是山乡百姓的知心人。
商协会赋能:集体智慧激活乡村潜能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盈江县商协会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运营,形成“产业振兴+文化赋能”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昔马镇侨乡“名誉村长”、商会会长施正助联动侨胞商人组建乡村振兴“智囊团”,创新“商会+村集体+农户”模式,筹资810万元建成12公里产业路,让深山里的古树茶走出国门,拓宽增收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保边村,由昔马商会精心打造的“边关风情体验区”每逢节假日便人气爆棚。傈僳族大嫂们精心制作的竹筒饭、手抓饭深受游客喜爱,常常供不应求,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美食风景线。
盈江茶叶协会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通过系列特色活动推动产业发展。首届斗茶大赛与“绿色品牌”认证奠定行业基础,2024年油松岭“古树茶”音乐节创新融合茶文化与民族音乐,打造网红打卡地;同年12月“茶咖驿站”入驻活动联动电商直播,构建助农新窗口。
理念革新:企民互动培育内生动力
“名誉村长”为盈江县带来的远不止真金白银的投入,更加可贵的是发展理念层面的深层革新。
在旧城镇蛮崃村,由企业赞助建设的“乡村振兴学堂”每月按时开讲,电商运营、民宿管理、合作社财务等课程每场座无虚席;芒章乡的“企村联席会”制度,让村民代表与企业高管共商发展大计……
如今,盈江县“名誉村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产业+文化+生态+治理+民生”五位一体帮扶体系。据统计,“名誉村长”实施以来,已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3.2亿元,解决了群众生活生产方面的160个困难,提出发展建议135条,培养乡土技术人才860余人,孵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真正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当企业家的市场敏锐度与乡土资源相遇,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无限可能。”云南省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胡华的评价,道出了盈江实践的真谛。在盈江,“名誉村长”们用商业智慧破解乡土密码,以情怀担当书写时代答卷,让边疆村寨在时代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钱国军)
编辑:胡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