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为您代行祭扫之礼,
让思念如期抵达”
“方便忙碌的你!
我可以协助您
为往生亲人献上鲜花、清扫墓碑。”
……
时至清明,网络上代祭扫服务悄然升温。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发现,不少商家已经推出各类清明代祭扫服务,只需要提供委托人姓名及与已故人关系、已故人姓名、墓园具体位置、祭扫时间等即可开展清洁墓地、代烧纸钱、献花致敬、诵读祭文等服务,代祭扫的服务费在300-1000元不等。有商家透露,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定制的代祭扫服务,具体项目和收费明细由双方协商决定。
然而,不少网友对“代祭扫”的可靠性表示质疑和担忧。据了解,因“代祭扫”引发的纠纷和投诉不在少数。例如,报价混乱“狮子大开口”、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下载网络视频敷衍了事等等。甚至有诈骗分子专门借清明“代祭扫”服务实施“时令性”的电信诈骗。有商家对清明代扫墓、代嚎啕大哭开价高达千元;市民方先生购买标价为1998元的“代祭扫”服务套餐,却遭遇“货不对版”,“代祭”的小视频竟然显示拍摄于约定祭扫日期的数天之前;市民苏先生更是遭遇虚假“代祭扫”客服。他偶然发现“代祭扫”服务的广告,与“客服”交流后转账3000元服务费。当他想跟对方再次确认祭扫时间时,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那么,
代祭扫到底靠不靠谱?
使用“代祭扫”服务时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规范这类新型服务内容?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志广的专业解读!
一、上述“代祭扫”乱象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应当如何惩处?
上述“代祭扫”乱象,首先要区分接单商家为私人处理、个体经营、还是正规殡仪公司处理。正规开设从事殡葬服务的机构需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经营性公墓服务许可证》或《殡葬服务经营备案证》。如果服务提供者只是个人或不以殡葬服务为业的个体经营者,与请托人在社交平台、非官方电子商务平台偶尔约定,散客接单,应认定双方构成委托合同关系,未按委托方约定如实履行义务的(如使用提前录制的视频或伪造祭扫现场),应按照合同纠纷处理,可依据民法典主张退款或赔偿。
但是,对于非备案经营机构,接单“网络代祭扫”需注意行为规范,如果擅自扩大经营范围,从事如售卖鲜花、代烧纸钱、标价代哭、代举行宗教仪式等经营性行为,违反了各地殡葬管理条例,可能会被认定为未经准许从事殡葬服务业。对于情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性行为,或涉嫌非法经营犯罪。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相关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进行过经营备案的,合规开展殡葬业务的商家,如果未按约定如实履行义务的,或者未按照各地殡葬管理条例和殡葬服务指南实施政府指导价,消费者可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商家退款、赔偿损失,并处违法所得1至10倍的罚款。若情节严重,如多次欺诈、涉及金额巨大等,还可追加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最后,“代祭扫”服务中收款后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罪。以虚构客服、收款拉黑等形式实施的诈骗行为,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视情节严重程度,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二、消费者在使用“代祭扫”服务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消费者在选择“代祭扫”服务时,应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通过正规墓园官网或民政部门认证的平台下单,避免轻信陌生弹窗广告或私人链接。
在交易前需主动核实服务方的资质,例如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墓园合作证明,并通过官方电话确认其身份真实性。交易过程中,保留完整的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并与服务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服务内容、时间、价格及违约责任。为验证服务真实性,可要求服务方提供带时间和地点水印的实时照片或视频,避免对方使用网上下载或提前录制的素材蒙混过关。
三、对于推动“代祭扫”服务规范化,您有哪些建议举措?
网络代祭扫作为“延伸性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化还需各地政府民政部门将该服务类目纳入规范标准。
首先,可以严格监管该服务准入门槛,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在各地“殡葬服务管理系统”中备案代祭扫服务,严禁非法经营该类行为。
第二,加强行业协会内部监管,制定《网络祭扫服务公约》,禁止“代哭”“代跪拜”等过度商业化行为。
第三,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发布防诈指南,普及正规服务渠道和维权方式,追本溯源解决“代祭扫”乱象。
策划:杨新顺 王芳
文字: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