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初春伊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景区游人如织,前来观光、祈福的游客有序排队,一趟趟班车匀速穿梭于各景点间,身穿荧光背心的民警、巡防队、志愿者随处可见,一派秩序井然、和谐安宁的景象。 而这背后,离不开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山分局的“警”色守护。 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副主任,普陀山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盛斌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普陀山公安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以“共富、共治、生态”三大警务为抓手,打造“普陀山·居”网约房管理品牌,构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生态警务守护绿色景区,形成了一系列“旅游警务”特色品牌,有力护航景区高质量发展。
积极护航新业态
“用手机就能直接进房间,智能、方便!”近日,来普陀山旅游的陈女士对网约房的入住方式赞不绝口。 得益于普陀山公安研发的网约房管理系统,游客只需通过手机上的“智能门锁”就能完成信息采集、核验登记,不仅方便入住,也确保住宿合规。 作为著名景点,普陀山、朱家尖旅游产业的繁荣振兴也带动着网约房这一新业态高速发展。目前,辖区内网约房规模已达2420家、有效房源22472间,一些涉旅纠纷、监管缺位的治理问题开始显现。 为护航新业态经济,普陀山公安积极践行共富警务,探索“党政主导、部门共治、行业自治、平台协同、数据赋能、闭环处置”的“普陀山·居”网约房管理机制。 在普陀山公安的积极推动下,普陀山成立网约房服务中心。 走进这个由原普陀山小学改造而成的服务中心,共治服务站、“普陀山·居”网约房协会……一个个功能室配套设施健全完善,为游客的住宿体验提供全方位保障。 服务站里,智慧大屏上数据密密麻麻,这是网约房共治服务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网约房情况,进行线上“智”理。“普陀山·居”网约房协会负责人李云龙告诉记者,在普陀山公安的协助下,协会针对网约房房价、消防、卫生等问题制定一系列标准清单,并积极吸纳网约房商户加入,自查整改不断完善。 李云龙介绍说,目前,协会成员已有超2100余家网约房商户,大家踊跃加入,共同整改220余处问题,整个网约房行业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普陀山公安还积极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建立红黑亮晒榜单。游客扫码就能直接了解网约房红黑榜单,这也激发了商户参与网约房治理的积极性。
多元共治促平安
景区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民警丁金刚带着同事穿梭在人群中巡逻,构成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所长王延强告诉记者,这是派出所的旅游警察巡逻队和骑行队。民警们走进景区、走向人群,为游客服务、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游客们的安全感、满意度。 2024年以来,旅游警察共化解涉旅游矛盾纠纷1600余起,为游客提供暖心服务4000余次。 如果说面上的巡逻队伍是“风景线”,那坐落于各大景点的联勤警务室就是“桥头堡”。“全山有名的景点都有警务室,客流量小的也配备警务岗亭,真正做到警察就在身边。”王延强说。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还积极推动管委会组建志愿联防联管队伍,提供旅游安全志愿服务,切实提升景区治理水平。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派出所不断壮大景区群防群治队伍,组建5支“洛迦义警”,并升级打造“海上联调队”“机场反诈队”“渔嫂宣防队”3支队伍,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大家积极性。 目前,共有700余名“义警”参与社区巡逻、防范宣讲和纠纷调解等工作。 普陀山公安深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持续优化共治警务,有力助推“小事不出团、大事不出寺、难事不出岛、矛盾不上交”。
打造生态金名片
近日,普陀山古树名木保护暨生态警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普陀山景区举行,进一步宣传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普陀山现有古树名木1300余株,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是海岛文化的历史见证。普陀山公安借力科技,依托“公安大脑+智治护航”,利用无人机、高空鹰眼等前端感知设备,撑起生态网格“安全网”。 这是普陀山公安推动建立景区生态警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普陀山公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普陀山慧济寺西侧,一株12米高的古树静静矗立。这便是被誉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全世界独一无二。 为更好地守护古树,普陀山公安建立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暨珍稀树种及古树名木巡查守护中心,全面提升景区基层生态综合治理能力。 观察树干、清理杂草……清晨,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生态警长宋力松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实践中,普陀山公安搭建生态警长体系,明确其基本职责和工作规范,共同守护绿色景区,不断擦亮“旅游警务”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