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陈佳岚 广州报道
近日,中国民航局分别向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航通航”)和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翼航空”)两家公司颁发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perator Certificate,OC)。这也是中国民航局首次向企业颁发此类OC。
亿航通航为亿航智能(EH.US)旗下专注于UAM(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的全资子公司,合翼航空则是由合肥市国资平台与亿航智能合资成立的公司。亿航智能相关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正是广州穗港码头和合肥骆岗公园两个点的运营企业。随着两家公司获得OC证,也就意味着,广州穗港码头和合肥骆岗公园不久后将成为首批商业运营点,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打开低空经济相关的消费场景。
对此,财经人士屈放表示,对于目前获得OC证的两家企业而言,亿航智能完成了产业链闭环建设,而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则实现了商业收费运营。不过,后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完善仍有很多工作。目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旅游观光商业场景由于对飞行器航程、空中管理、设施建设等要求较低,因此较容易实现商业化。但同时也受到飞行安全、载重、运营成本以及保险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普遍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
获载人运营资格 率先落地广州、合肥
在全球范围内,载人航空器进入商业化市场必须经过民航监管部门的适航审定,设计民用航空器需获得型号合格证(TC),制造民用航空器需获得生产许可证(PC),使用民用航空器需获得单机适航证(AC),而OC则是民航局向运营商颁发的资质证明,标志着企业具备安全、合规开展商业飞行的能力——若用“造车”做比较,则TC、PC、AC分别解决了 “车能造、车能产、车能跑”的问题,而OC决定了“车能运营”。
此前,亿航智能已经获得了TC、PC、AC三证。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此前告诉记者,亿航智能商业化的第一阶段将从低空旅游项目和城市观光领域切入,并在后续继续推进空中通勤、交通接驳、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工作。
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获得全球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也意味着两家企业可以合法合规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开展低空经济相关的消费场景。“这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亿航智能方面对记者表示。
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获得OC证,意味着广州穗港码头和合肥骆岗公园已经具备了商业载人运营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马上就可以体验到付费飞行的体验。
近日,记者来到广州穗港码头,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正常开放,仍在准备中。”
对于具体的商业化运营明确计划,记者也采访亿航智能方面,亿航智能方面表示,敬请期待。
而相关报道指出,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开启规模化服务,推动“空中公交”时代的到来。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记者表示,拿到OC证后,运营点将获得一些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但仍然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并面临市场竞争和安全风险等挑战。在商业化运营方面,除了获得OC证外,还需要进行商业融资、市场推广、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服务质量提升等后续步骤。此外,商业化运营还需要面对技术、管理、法规等方面的挑战。
亏损缩窄 亿航加码提前布局
事实上,在亿航拿下OC证之际,过去一年也是亿航智能商业化工作突飞猛进的一年。
近日,亿航智能公布的2024财年的业绩报告显示,2024财年,亿航智能实现营收4.56亿元,同比增长288.5%,并交付了216架EH216系列无人驾驶航空器。同期,亿航智能净亏损为2.3亿元,亏损缩窄了23.9%。
截至目前,亿航智能旗下EH216-S系列业务拓展至日本、泰国和墨西哥,同时在西班牙完成欧洲首个无人驾驶eVTOL在城市环境的飞行。此外,亿航智能已经获得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祥源文旅等客户新订单,并交付eVTOL航空器到中国多个城市,包括上海、威海、温州、韶关、武汉等。
此前,亿航智能还与广深珠、合肥、太原西山、文成、威海等政府,祥源文旅、西域旅游、冠忠智慧出行等企业开展合作。
亿航智能方面称,2025年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在重点城市启动运营示范项目,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亲身体验eVTOL飞行。
与此同时,记者留意到,亿航智能也在同步加码产能布局。
2024年12月底,亿航智能宣布将在山东威海高新区建立eVTOL研发制造基地。2025年2月25日,亿航智能又宣布与江淮汽车、国先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合肥建设eVTOL制造基地。在2024年财报中,亿航智能表示将在华南云浮生产基地计划扩建二期,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产量1000台。
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尽管亿航智能在取证方面取得了领先优势,但eVTOL市场的潜力巨大,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竞争。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预测,到2050年,全球载人运营eVTOL将达到16万架次。这意味着未来市场竞争也会变得更激烈,尤其是在观光旅游和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
记者留意到,其他企业在合格证方面也在积极推进。时的科技称其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E20的型号合格证申请已获民航局受理。沃飞长空预计旗下AE200航空器将在2026年完成型号合格证取证。而国外厂商如Joby也在积极推进适航取证工作。
多家企业不仅对载人eVTOL加快适航认证工作,载物eVTOL的适航认证工作也在加速。例如,峰飞航空科技的V2000CG(载物版)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已于2024年3月获得了型号合格证、12月底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御风未来也称其M1B型(即M1货运型)的型号合格证申请已获民航局受理。
据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透露,目前,申请型号合格证的企业已经大排长龙,预计要排上一年多。
“适航取证过程复杂且耗时长,TC认证通常需要3年左右,PC认证需要3个月到半年。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郑磊对记者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进取证工作,上游规划设计、建造施工、材料设备等领域的供应商需求将相应增加。对于处于中游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而言,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其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以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下游运营商则将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随着更多型号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完成取证,其运营成本有望降低,运营场景也将更加多样化。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亦认为,其他企业积极推进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表明了他们对于无人驾驶航空器市场的重视和投入。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市场竞争,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无人机制造、航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研发等,这将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获颁运营合格证,也意味着不久后亿航智能EH216-S将进入常态化商用运营,但是要获得商业成功,还有一段路要走。
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表示:“我们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季度性的GAAP(通用会计准则)的盈利。但是,要实现全年GAAP盈利,可能需要等到2026年。”
在亿航智能看来,OC的获得,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但罗军也指出,想要真正进入低空经济时代,可能还需要再等上个两三年。飞行器飞起来只是第一步,需要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运营模式,一条航线每天能够飞足够多的班次才能称之为“经济”,如果飞行器仅能从A点返回A点,在遥控范围内盘旋几圈,那么仍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在两三年后,国内大中型城市的低空基础设施基本能够完善,城市之间“低空交通一张网”基础设施标准也能确定,以提供足够的飞行保障。
屈放指出,该行业距离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较大距离,面临大载荷、高智能空域管控以及标准化生产运营等诸多要求。商业化运营的应用端还由于如固态电池技术,智慧交通建设等核心问题没有突破而局限在部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