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刘民生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等来到现场祭奠,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本报记者 万程鹏 摄
本报讯 (记者 付岩岩) 4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国际留学生代表等手持菊花肃立,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黄白菊花组成的祭奠花圈庄严而肃穆。仪式上,工作人员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面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向死难者三鞠躬,表达哀思。
“只要身体允许,我每年都来!”当天,9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眼眶泛着泪花,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8周年,当前幸存者的平均年龄近95岁,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后代的肩上。幸存者艾义英于今年年初去世,他的孙子黄睿接过记忆传承的接力棒。“作为幸存者后代,我深知责任重大。”他表示,“我一定会将同胞们的血泪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晓历史真相,避免悲剧重演。”
当天,来自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们与幸存者后代及中国青年面对面交流。来自埃及的法易说:“之前我已多次参观过纪念馆,并且成为了一名国际志愿者,现在我更明白和平的珍贵。我会对身边的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