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他追寻简牍而来

陈杰的书架上,排着长长的一串《悬泉汉简》《肩水关汉简》《玉门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新简》。

去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河西走廊,陈杰临写在竹简上的“年”字那一竖,拉得长长的,长得仿佛看见笔画背后,开通西域的苏武蹒跚而至。苏武没有马,持节迎风行走,塞外的风沙,打磨不去他遍身的大汉骨气。

陈杰继续临简。《死驹劾状简》里,光一个马字,就有十几种写法。有的看起来瘦骨嶙峋的,依稀透着戍守边塞的窘迫,有的字形圆润饱满,像是那匹膘肥体壮从驿使图画像砖里奔跑出来的。《死驹劾状简》是珍贵的汉代文书,上面记录了一起追查马驹死亡责任的案件。陈杰笔下提按顿挫,不知不觉里,便有了马蹄疾驰般的韵律和节奏。

陈杰是山东博兴人。博兴是滨州市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地势平坦,随处可见陶罐和瓦片。小县城历史厚重,不仅是齐国建国初期的都城古营丘所在地,还是昔日商王分封的诸侯国“蒲姑”所在地。它地处要津,南面紧邻齐国都城临淄和文化名城青州。四十年前的博兴县城,天空质朴而宁静湛蓝,自行车在街上如鱼一般穿梭。博兴水多,黄河、小清河和支脉河换着流。据说骆宾王的父亲曾在这里担任县令。骆宾王随父亲在这里生活了12年,七岁时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咏鹅》。

1980年,才16岁的陈杰就进入了滨州市肉联厂工作。说是做统计,不只是待在办公室,厂子里各种活计都干。赤条条的猪肉,悬在传送带上摇摇晃晃迎面过来。陈杰穿着长长的工作服,戴着塑料袖套,和别人一起站在流水线前刷洗猪肉。忙的时候,一刷就是一整天。袖子怎么都扎不紧,就算有袖套,摘下时,棉衣袖子也早就被血水浸透了。

陈杰给家里人抱怨,这工作苦啊!再苦也只能接着干,苦着苦着就习惯了。

1984年,一个偶尔的机会,他看到滨州市书协举办书法培训班的招生启事,就和几个同事一起报了名。十二天的培训,在他的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他迷恋上了书法。书法成了一粒种子,种在心里,渐渐生根发芽。陈杰几乎每天都待在宿舍写字。毛毡、报纸、墨汁、毛笔在小小的宿舍铺张开来。他不停地找老师学习书艺,慢慢开阔自己的眼界,对书法的认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笔墨始终陪在他的身边,成了他忠诚的小伙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睡梦里,字也一撇一捺,伸胳膊抻腿的。他用横撇竖捺折,重新搭建了他的世界。

他渐渐成了人们眼里的书法家,先是过春节,肉联厂的大门上挂着他写得红彤彤的对联。再后来,他的字被仔仔细细地装裱好,挂上了墙,入选了各种展览。

和许多习字者一样,先是唐人楷书,魏晋“二王”行草,然后是北魏碑文、明清大草,就这样一路向前一路写。陈杰多少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写字,一定是因为热爱。抛弃杂念和琐事专心练习书法,本身也是一种休息。书法带给他饱满的快乐。

陈杰四处去看展览,看看别人的字,再看看自己的。写字是一条“之”字形缓慢振荡前行的路。书法改变了陈杰的人生轨迹。

因为书法不停地参展和获奖,陈杰工作调动到了滨州画院,书法成了专业。后来,调整到滨州市文联,负责书法家协会日常工作。能整日与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伍,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2012年,陈杰从网上购得一本《河西简牍》,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两百多页。轻轻翻开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如同推开一扇扇时光之门。门里满是高古气息,一笔一画里,是沉甸甸历史的重量。它们或记录着边塞的烽火硝烟,或诉说着古人的日常点滴。追逐着那一笔一画的线条,仿佛踏入了千年前的河西走廊,那里黄沙漫漫,烽燧连天,他手里的《河西简牍》,是那段岁月最忠实的记录者。

简牍的线条在舞蹈,穿越时光隧道,陈杰与沉睡千年的秦简、西汉简、东汉简扑面相遇。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相遇。自此,陈杰沉醉于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长河,这本书越读越庄严厚重。

这本《河西简牍》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陪伴在陈杰身边,让他手不释卷。陈杰写字渐渐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写字对他来说有了新的意义。他日日与黑白线条为伴,这挥洒自如的黑白线条,揽入他的眼睛便有了大千世界的光辉。

2013年,陈杰来到甘肃兰州。他追寻简牍而来。他的书法与人一样朴实沉稳,执着坚韧,打动了许多研究简牍学的专家。机缘巧合,他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看到了简牍实物,如同学美术的有一日看到凡·高向日葵真迹那般震撼。实物的色泽、笔画是立体而饱满的,不像印刷品。简牍在变成平面印刷品的那一刻,书写的效果立刻有了折损,它没有了弧度,变得干瘪。

为了临摹汉简实物,陈杰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地下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水不能带进去,他就尽量不喝水,中午简单吃一口,就继续临帖。他住在金轮宾馆,临完简走着回去的路上,胳膊困,累得脚步都有点飘。有家小小的牛肉面馆,走进去吃一大碗,就扎实了。

躺在宾馆的床上,心里是满满的,像是饕餮盛宴归来。就这样,一临简,就是十几天。连着五六年,每年陈杰都来甘肃,来临简。

面对简牍上的墨迹,如与古人“对话”,内心激动不已。不时又惊叹古人书写能力和书法水平之高超。陈杰沉稳地书写着,先是师古,然后逐渐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将简牍的写法融会贯通于血脉之中,将简牍书法与章草及其他行草书结合,既有汉魏古意,又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隶书的“笔”字多了“竹”字头,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毛笔基本都是竹做的笔杆,陈杰临简的笔也是竹做的笔杆,“笔”可谓是名副其实。陈杰一遍遍临写简牍,笔下的字,似乎一直在诉说着几千年的柔情与眷恋。

时移世异,当年肉联厂的同事们都说,陈杰写字写成名人了。

2015年,陈杰的临简成果“西北汉简与陈杰简书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一共36件展品,展览结束之后,均被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甘肃简牍博物馆回赠给他一张编号为001的收藏证书。

□王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他追寻简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