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视线】“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专题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苏墨)《北上》是北京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201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以宏阔的艺术视野和杰出的叙事技巧,讲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展现了运河百年沧桑巨变。

小说面世后引起行业内多方关注,开启了文学IP多渠道的改编之路。音乐剧《北上》、话剧《北上》以及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北上》先后亮相,用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带动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形成文化经济共振,成为茅奖IP改编的又一成功范例。

日前,“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茅奖IP《北上》的多渠道改编”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一部作品不是作者写完就完成了,还需要读者去阅读,需要专家去阐释,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所有这些才成就了最终的作品。”徐则臣认为,音乐剧、话剧和电视剧,虽然做了不同的演绎,但都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丰富了原著的阐释空间,其实都是在帮助《北上》这部小说继续成长。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示,一次次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是一部作品走向经典的过程。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如果能够唤起大家对原著小说的阅读兴趣,唤起大家对运河文化意义上的认识,甚至带动运河两岸的文旅发展,都是极好的事情,都对于《北上》作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启蒙影业合伙人、电视剧《北上》总制片人张书维作为改编方代表之一,分享了改编创作历程:“电视剧主创团队把握住原著‘根’和‘远方’两个内核,将水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六位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诠释了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剧集的热播点燃了观众对京杭大运河的浓厚兴趣,为运河沿岸城市文旅发展赋能,这也充分证明文艺作品不仅能记录时代,更能激活文化认同,让运河的流动生命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

会上,文学、戏剧、音乐、电视等领域专家,以《北上》为案例,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学IP多渠道改编的成功经验,并围绕如何发挥文学的母体作用、推动文学向多种艺术形式的转化提出了建议。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5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视线】“文学与艺术的双向赋能”专题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