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安静伫立着的南洋建筑风格小楼,是东兴侨批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东兴广东会所旧址,是之前交换侨批的地点之一。
林惠江,是出生于泰国曼谷的广东揭阳人。1950年,怀着对祖国深深的向往与热爱,父亲带着年幼的林惠江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回国后,他常往返于中越之间,整理收集东南亚和国内各地的侨批资料。
在潮汕方言中,信被叫做批,由海外华侨汇到国内银信合一的家书就称作侨批。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许多青壮年,为了生计,纷纷到世界各地打拼,赚到钱寄回给家乡的亲人。由于他们的家乡往往地处偏远农村,一开始信款转送只能靠走水路的水客携带,后逐渐形成了民信局、银号和商行等民间机构来经营这些业务。
一封封侨批,成为联系游子和亲人的重要纽带。转送侨批之路,也成了众多侨属的生命线。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侨批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抗战期间,广西柳城籍海外华侨龚滚先生带头捐钱购买飞机的凭证。数十年过去了,纸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让人感受到海外侨胞的赤子之心。
然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以及东南亚半岛相继沦陷,原有的汇路全部中断,大批侨批积压,潮汕地区侨属四处逃荒。开通新汇路,迫在眉睫。
1942年元旦一过,越南和祥庄侨批局代理人陈植芳,独自冒着生命危险绕开日寇封锁,在边境多方探寻。在越南东南边的小镇芒街,他遇到一位钦州人,从此人口中打听到芒街镇和边界另一边东兴镇的情况后,陈植芳偷渡到东兴,在东兴邮局和银行各汇了一笔钱到汕头老家,投石探路。
回到海防市不久,陈植芳得知那两笔钱家人已全部收到,这证明东兴汇路是通畅的。发现这条汇路后,陈植芳异常兴奋,但他并没有独享这条汇路,而是把这条路线告知给各位同行。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东兴汇路”,它以中国东兴为枢纽,将东南亚侨批秘密通过东兴沿着广西、广东转运到潮汕各地以及邻省福建的侨眷手中,全程长达3000多公里。
由于长途跋涉,隔山跨海,路途险象环生。对于携带大量批款的侨批局人员来说,更是危险重重。因此,3000多公里的路途,侨批往往要1个多月时间才能送达侨胞眷属家中,有的甚至需要3个月。
东兴也因汇路的开通,在抗战后期暂时取代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位置,成为新的国际金融枢纽。东兴汇路的开通为广东、福建一带的华侨家属缓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也为国内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度广东邮区后方邮政事务年报》中写道:“南洋侨汇,本年间更能利用越南芒街流入东兴。转汇潮梅各属,使久经断绝之南洋侨汇悉由邮局经汇,邮政及邮汇之收入均获进展,一般情况,尚称满意。”
这是一封侨批回信。郑云飘的岳母从汕头寄到东兴镇中山路 32 号黄泰记侨批局再转安南(今越南)给郑云飘,内容主要是问候女婿身体是否安好,已经收到寄来的 40 银元。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东兴汇路开通,不但运送了大量侨批,而且还将海外爱国侨胞捐献和援助的抗战物资及商品,源源不断地从越南运进东兴镇,支援中国的抗战。
赵开钳是“东兴汇路”的开拓者之一,妻子伍如英是东兴人,他和妻子在越南芒街和东兴经营侨批局。一次,夫妇俩的侨批局帮运送一批抗战物资。不料,侨批船在海上遇到了日军的搜查。
赵开钳名下一艘轮船遭日军登船检查,大量物资和药品,全被没收,轮船也被日军炸沉,损失无法弥补。
赵开钳之女赵永凤回忆当年说:“日本人第一次上船,把我们第一船的东西全部拿走了,但是我爸是很有诚信的,他把侨批全部记好在本子里面,不管损失多少,最后还是把家里全部财产全部当掉,都一一兑现给华侨。”
在这之后,赵开钳、伍如英遭到日寇在越南全境通辑。为暂避风头,保全性命,赵开钳只能携带家眷乘坐另一艘船躲到海上,但有一天,一家人在海上又遭日军机枪扫射,伍如英慌忙中坠海。幸亏日军的飞机飞走后,坠海的伍如英奇迹般地浮出了水面,一家人侥幸逃脱。赵永凤的大姨伍清莲也是一名批脚。在那个特殊年代,她多次冒死运送抗战物资黄金侨批从越南经北仑河进入东兴。
在这条硝烟弥漫的护批路上,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的护批员。面对国难家仇,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正是有了他们的担当,才让这条“生命线”得以延续。
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各地侨批局恢复原有的寄送线路,东兴汇路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幸亏有林惠江等人不断挖掘,展示那段历史, 我们才得以铭记这条路上曾经发生的众多动人故事……
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兴汇路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半时间,但也是侨批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林惠江出资将东兴侨批馆租下并进行修缮。2023年,东兴侨批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9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这些书信,每一封都烙上了“诚信”的印记,记载着亲人的挂念、游子的眷念,也承载着家与国的情怀。
本周六(3月8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 侨批汇路 心归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