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陈静波 王汝晴
一个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百余年前,一位老校长说“关爱应如自己儿孙”;百年后,在他创办的学校里,一位女老师因为放心不下未到校的学生,一通电话挽救了一对母子的生命。
传承,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模样。
一直在传承的,还有“全员文体”健壮体魄;课余时间要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进行发行刊物、学术讲演、修学旅行、参观见习、科学研究、运动比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岁月的磨砺下,这些他秉承的闪亮的教育思想发出璀璨的光辉,在如今的校园里,跟青春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历久弥新。
这位老校长,便是教育家方克刚老先生。
清明时节,更易缅怀。
“您毁家兴学,方有今日‘幺幺’,我们来看您了!”4月3日,长沙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刘炼带领师生再次来到老先生的墓前洒扫祭奠。
传承 校训“公勇勤朴”百年留存
去年的清明节,市十一中师生历经几十年,终于寻到方克刚老校长的墓。春雨淅沥中,党委书记刘炼和校长张桂元来到方克刚老先生的墓前,祭扫凭吊,更为老先生带去学校的发展喜讯,以慰在天之灵。
有着“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和“科学兴邦,读书救国”教育理念的教育家方克刚,于1914年起任私立妙高峰中学校长,历时近30年。在办学经费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时,他毅然将其父多年经商的积蓄悉数捐出,用以办学。
1906年,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从妙高峰起源;2024年,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一校两址历史从石官山开始书写。
方克刚校长定下的“公勇勤朴”校训,被学校沿用至今。如今,长沙市十一中的办学特色,和妙高峰中学时期一脉相承。
育人 对学生“关爱应如自己儿孙”
方克刚亲笔撰联“课堂虽是他人子弟,关爱应如自己儿孙”,成为学校百年来的育人核心理念。
方克刚强调“实行教训合一”“规定由全体教员同负责任,管教又管导,于每年延聘教员时,在聘约中说明”。他特别“注重人格感化”,即“对于学生不常加以消极的制裁而以德感化,师生情感融洽,有如家人”。他本人系苦读成材,故对贫苦学生尤多关注,当年长沙市私校中以妙中收费最低,妙中学生也颇为俭朴。
“他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现在依然是长沙市十一中的教育立身之本。”张桂元点赞道。
去年,“一个老师的一通电话,救了两条人命”新闻刷屏各大媒体,十一中班主任夏琴老师的一通电话,挽救了煤气中毒的母子俩。家长黄先生说,这个惊心的幸运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因为夏老师平常就很负责,她很关心孩子的上下学安全问题,经常会问孩子有没有按时回家”。
培才 重视体育和实践,培育文质兼美的少年
方克刚教育思想先进且勇于创新,办学颇具特色。他提倡自学辅导法,力避注入式教学,且不拘于旧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改实验,在20世纪30年代中即在高中开设选修课,1939年开办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行素中学前身)。
“健身强国”是他办学的又一终身信条。在妙高峰的弹丸之地,建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小型田径场等,凡学生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故学生一般体质较好,学校在省市体育赛事中亦有出色表现。如学校有名的“杨峰”“高四”“九十”球队成立后,蝉联省会篮、排球赛冠军,一时名噪三湘,田径各项亦不落后他校。
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十分活跃。除正课教学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方克刚自己就是“文学爱好者”,喜好国学,喜欢吟诗做联,出版了各类文学作品。
如今的市十一中校园里,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养成,坚持开设常规体育课、艺术课、运动选修课、艺术选修课,实施体育和艺术分类选课,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幺幺’是一所包容、重视美育的学校。”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原K1902班学子雷俊杰回想起在长沙市十一中的6年时光,心中充满感激,“从高一开始,学校将所有文化班视为‘重点班’,力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校的进度与名校完全同步,不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同时重视基础,几乎每晚的晚自习,老师都会守在教室,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历经119年的奋斗和沉淀,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张桂元介绍,1985年,学校创办了第一个音乐班,在湖南省率先尝试综合办学,并逐步确立了“基础教育+特色教育”的办学模式。“美的课程”一直是“幺幺”的立校之本,包括涵育人性之美的德育课程、彰显学科之美的智育课程、追寻生命之美的体育课程、感受艺术之美的美育课程、体验实践之美的劳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