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品略财经 吴文武
港澳人北上购物消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总能吸引关注。在2025年的清明节假期,港澳人北上买爆了珠海山姆。
《新品略财经》关注到,有多位网友分享了清明节的珠海山姆店内的热卖场景,大排长龙入场,人挨着人,购物车挨着购物车,场景堪比春运,犹如一线城市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客流量峰值场景。
人流旺盛的场景不仅在珠海山姆的入口处,在商场内部,以及收银处排队,乃至是在停车场的出入口,用人山人海一词都无法形容这里的场景。
有网友表示,珠海山姆真的快被挤爆了。用那句很经典的话来说:消费者又买爆山姆了。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珠海山姆再次被消费者买爆了的背后,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和澳门人北上珠海购物,其中最热门的购物目的地就是珠海山姆。
从很大程度上说,珠海山姆被买爆,除了珠海本地人消费外,更为关键和更大的推动力还是港澳人北上珠海购物,更可以说是:港澳人买爆珠海山姆。
珠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经济特区之一,但与深圳的千万级常住人口相比,珠海的城市规模要小很多,但珠海本地消费力并不低。据珠海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51.85万人。
从2023年,“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两大政策相继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北上深圳、珠海等地消费,特别是澳门居民靠着珠海,到珠海购物非常方便。
港澳人北上,到珠海山姆购物消费,买吃的喝的用的,买山姆的爆款商品,比如卫生纸、麻薯面包、烤鸡等,返回时,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今年2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称,在珠海山姆偶遇到了香港明星蔡少芬张晋夫妇购物。
很多港澳人开车到珠海购物,这也让港珠澳大桥被网友们调侃称为:“山姆大桥”。
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到珠海山姆购物,也直接推动了珠海山姆店销售业绩的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珠海山姆的销售额达到25亿元,在全球800多家山姆店中排到了第7位。有媒体估计称,预计2024年珠海山姆店的销售额大概率已经超过了30亿元。
面对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北上珠海消费,珠海也抓住了这一大商机,珠海于今年2月已经官宣正推进开第二家山姆店。
无论是平日,还是像清明节这种节假日,北上珠海山姆购物的人越来越多,港澳人买爆山姆的场景会一直上演。
港澳本地商超哭了
任何事物都有AB两面,港澳人北上珠海、深圳等地购物,上演了买爆珠海山姆,买爆深圳山姆的场景,带动了山姆在内地城市门店的销售额。
但另一面,很多港澳人现在是定期或者不定期,以及随时北上购物消费,自然就会减少在港澳本地的购物消费。
《新品略财经》关注到,当港澳人买爆珠海山姆的时候,香港本地商超的经营者们却要哭了,无论是从宏观统计数据,还是港澳媒体的报道来看,香港本地商超的日子并不好过。
港澳两地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地的零售业销售额,其中当然包括商超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滑。
今年2月26日,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显示,2024年全年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跌14.9%至719.9亿澳门元。2024年第4季零售业销售额为185.1亿澳门元,与第3季修订后的销售额(165.9亿澳门元)比较增加11.6%;同比则减少8.6%。
其中,2024年钟表珠宝、皮具和百货的销售额同比分别减少25.3%、22.6%及18.6%;超级市场(-0.2%)与2023年相若。
但要看销货量指数方面,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全年销货量平均指数同比下跌18.7%,其中百货录得-20%的显著跌幅。
被称为购物天堂的香港地区,在2024年的零售业销货额同样出现了下滑。
据香港统计处2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估计为3768亿港元,同比下降7.3%。其中,超级市场货品销货价值下跌4.4%,百货公司货品的销货价值也出现了下跌。
近期数据显示,香港今年2月份零售额连续12个月下降,同比下降13%。有香港知名媒体援引分析师的观点报道称,整个2025年零售业疲软将持续下去。
香港零售业不景气,不仅反映在了统计数据中,在一线零售市场的场景则更为萧条,旺铺租不出去,不少商铺迎来了关门潮。
现在无论是商超,还是百货公司,乃至是餐饮行业,很多经营者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又无可奈何。
特别是当很多香港本地商超经营者和零售业经营者,看到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珠海、深圳等内地城市购物时,内心是很复杂的。
再不改变就晚了
港澳人北上购物,买爆珠海山姆,港澳本地商超销售额下降,这也再次表明,港澳本地商超,再不改变就晚了。
在多年前的PC电商和没有移动互联网电商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内地消费者的购物天堂,更是养活了一大群从事香港代购的从业者。
现在香港代购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曾经爆火的香港代购街市如今无人问津。有本地商家接受香港媒体“一线搜查”采访时表示,30年从未见到如此凄凉。
现在内地商超、购物中心林立,电商发达,消费者线上线下购物都十分方便,电商平台的海外仓、海外购,这些都让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购物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
香港零售业,特别是商超行业有很明显的本地性,但市场并非永远不变,香港零售业市场近年来也在发生很明显的变化。
很多内地的餐饮品牌纷纷涌进香港,把内地的餐饮消费模式带进了香港,某种程度上也对本地餐饮品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香港本地商超还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内地超市品牌正在加速涌进香港,进一步搅局香港本地商超行业江湖。
内地电商巨头推出了香港包邮,淘宝去香港开店,扫码下单,京东也在发力香港电商市场,名创优品也在香港开店。
值得关注的是,内地商超平价风潮也吹到了香港市场。比如,内地超市品牌HotMaxx好特卖正在发力香港市场,1个月开3家店,一瓶可乐卖2块钱,物价回到四十年前,现场门店挤满了人。
香港文汇网、珠江之声等媒体在2024年8月曾报道称,山姆的竞争对手仓储式会员超市Costco(开市客)深圳店长曹国华表示,当时香港会员约3.5万人,占比约14%。对比内地会员,香港会员消费额更高,人均约850元人民币,为更好捕捉香港消费者购买力,Costco正研究在港开店的可行性。
《新品略财经》认为,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北上珠海等地购物,内地商业品牌大举发力香港市场,香港本地商超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有关香港零售业经营者,比如餐饮门店、零售门店的一些负面新闻,时不时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上,内地消费者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另外,还有香港商家只接受现金,不接受微信、支付宝付款,还有商家店门口贴着问路收钱。
香港本地商超经营者和零售业经营者,真的该加速改变了,再不改变就晚了,要从商品、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彻底改变,否则不仅会被内地消费者抛弃,更会被越来越多的本地消费者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