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脑卒中病者逐渐增多,医生提醒:55岁后,尽量改掉5个坏习惯

在岁月的长河中,年龄的增长如同悄然拉开的帷幕,为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如今,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感冒发烧、腰酸腿痛已不再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相反,那突如其来的一阵天旋地转,紧接着言语不清、嘴歪眼斜的可怕景象,才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

在我们的身边,不难看到这样令人惋惜的例子:许多人在五十多岁时身体还颇为康健,活力依旧。然而,刚迈入六十岁的门槛,却不幸遭遇脑卒中的沉重打击。有些人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便再也没能站起来;而另一些人即便幸运苏醒,却也仿佛脱胎换骨,生活从此被彻底改写。脑卒中,这个名词听起来并不陌生,随着听闻次数的增多,人们似乎逐渐对此麻木。但真正遭受过此病折磨的人深知,它绝非那种疼痛一阵便能轻易过去的小毛病,而是如同利刃一般,将原本平静的人生无情地劈成两半,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与改变。

很多人都认为脑卒中仅仅是血管老化以及三高问题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但医生们却反复强调,许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药物无法有效治疗,而是人们自身难以管住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正如同潜藏在暗处的“隐形杀手”,日复一日地在我们的身体里“挖坑埋雷”,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健康防线。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中国卒中学会在2023年发布的统计资料中清晰地表明,全国卒中患者的数量已然超过1400万,而且更为严峻的是,每年新增病例数仍在持续攀升。更为惊人的是,脑卒中呈现出一种极为特殊的“年轻化 + 中老年高发”双重趋势。一旦跨过55岁这个年龄节点,发病率几乎瞬间翻倍。许多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饮食等方面毫不在意,肆意放纵。等到退休后,终于想要好好享受生活、呵护身体时,却惊觉身体这台“机器”早已不堪重负,难以正常运转。这并非意味着到了这个年纪就不能享受生活,而是一些看似毫无危害的小动作、小习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摇身一变,成为了血管健康的最大敌人。

## 熬夜:大脑血管的“慢性杀手”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熬夜是最为常见却又最容易被低估危害的一个。虽说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养成了早睡的习惯,但仍有不少五十多岁的人,依旧热衷于延续晚睡的“夜生活”,或是沉迷于手机屏幕的五彩世界,或是沉浸在麻将桌上的你来我往,又或是陶醉于刷剧带来的精彩剧情之中。他们常常自我安慰道:“我虽然睡得少,但睡眠质量好,不碍事。”然而,身体的生理机制却并非如此简单。要知道,大脑中的血管相较于心脏血管而言,要纤细得多。当人体缺乏夜间充足的修复时间时,这些脆弱的脑血管往往最先“亮起红灯”,出现各种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曾开展过一项严谨的研究,对1246名55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中,脑部微血管硬化的风险相较于那些睡足7 - 8小时的人,竟然高出了68%。这种微血管硬化与心梗等急性疾病不同,它并不会以剧烈发作的形式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是如同一个隐匿的破坏者,悄无声息地使血管变得狭窄、脆弱。直到某一天,血压突然飙升,血管瞬间被血栓堵塞,脑卒中便毫无征兆地爆发了。

## 忽视早餐:脑血管的“能量危机”

还有一个极易被人们忽视的坏习惯,那便是不吃早餐或者敷衍对待早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早上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紧张。许多人常常是匆匆喝一杯水,便匆忙出门,又或者随手抓几块饼干,简单对付一下便算解决了早餐问题。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对于血管而言,最可怕的并非过多的油盐糖,而是突然的空腹状态与紧张情绪的不良组合。

日本东京大学曾精心设计并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在空腹状态下,大脑的血流供应会显著下降。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消耗糖分的能力逐渐变差,极容易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早餐,恰恰是为脑部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段。如果长期不吃早餐,血糖水平过低,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大打折扣,血液也会变得愈发浓稠,进而极易形成微小血栓,为脑卒中的发生埋下隐患。

## 不良饮食方式:脑血管的“双重压力”

不仅是吃饭的时间点至关重要,吃饭的方式同样对脑血管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吃太快、吃太咸,这两个问题在中老年人中极为普遍。由于牙齿不好,许多中老年人吃饭时往往狼吞虎咽,短短五分钟便匆匆结束一顿饭,甚至直接以汤汤水水灌下肚来代替正常进食。然而,这种进食节奏会给脑血管带来极大的压力。事实上,咀嚼这一简单的动作,在医学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脑部唤醒”机制,能够有效刺激脑血流增加。但如果跳过了这个关键环节,大脑的反应速度就会变慢,血流量也会出现大幅波动,极容易引发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口味愈发浓重,咸菜、豆瓣酱、腌制品、老汤火锅等成为餐桌上的常客。高盐饮食会使得细胞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进而导致血液浓度升高,粘稠度增加,如同给血液流动设置了重重障碍,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曾针对京津冀地区老年人群的饮食习惯展开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在那些有着高钠饮食习惯的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较于低钠组人群,竟然高出了72%。

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并非凭空捏造,而是通过真实、严谨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充分揭示了高盐饮食与脑卒中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在高钠组人群中,大部分人自己并未意识到饮食过咸的问题,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吃得挺清淡”。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日常烹饪中所使用的调料,例如过量使用酱油、味精,或是常以咸菜替代新鲜蔬菜,长此以往,血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升高,脑血管所承受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 起床过猛:脑卒中的“清晨隐患”

再来说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坏习惯——早上起床速度过快。许多人在睡醒后,便迫不及待地从床上一跃而起,尤其是那些习惯早起锻炼的人,更是如此。在年轻时,这样的起床方式或许并不会引发什么严重问题。但当年龄超过55岁后,人体大脑和心血管的调节能力均出现明显下降。在起床的瞬间,如果姿势过于猛烈、速度过快,就极容易引发短暂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出现短暂中断。医生们将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它恰恰是诸多脑卒中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曾对病房内的患者进行过一次详细统计,结果发现,在住进来的一批老年卒中患者中,有将近四成的人发病时间就在早上起床后的一小时内。这是因为此时的血管正处于刚刚“苏醒”的脆弱阶段,血压、心率都尚未稳定。一旦起床动作过于迅猛,或者紧接着进行上厕所、洗澡等消耗氧气的活动,脑部供血便难以跟上身体的需求,进而极易引发缺血性卒中。有些人在起身时,仅仅出现了一秒钟的头晕症状,便未加以重视。殊不知,这短暂的头晕其实已经是身体发出的强烈警告信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起床时务必放慢速度,先静静地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让身体逐渐适应苏醒状态,然后再慢慢坐起来稍作等待。别小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两分钟,在关键时刻,它或许就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

## 长期情绪紧张:脑血管的“隐形威胁”

最后,还有一个极为“隐形”的坏习惯,那就是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状态。这里所说的情绪紧张,并非仅仅指那种大吵大闹、情绪激烈爆发的情况,有时候,它表现为将一肚子的怒火强行压抑在心底,或是心中被繁杂琐事萦绕,辗转难眠,即便醒来后,那些烦心事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生活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清闲自在,反而心事重重。家庭矛盾、子女问题、财务焦虑等诸多困扰,他们往往选择默默承受,不向他人倾诉。然而,这些负面情绪虽然没有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却实实在在地憋在身体里,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自主神经系统。

一旦交感神经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血管就会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压也会频繁波动。而大脑的血管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下,始终处于危险的“临界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中老年人,其脑卒中风险是正常状态人群的2.6倍,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中多数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这个问题之所以最为棘手,是因为它最不容易被察觉,同时也最难得到有效解决。有些人整天面容严肃,从不抱怨,但他们的身体内部却早已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危机四伏。中医所讲的“肝气郁结”,与西医所说的压力荷尔蒙紊乱,其实本质上描述的都是这种长期情绪紧张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外界因素对情绪的干扰,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替代行为来缓解情绪压力,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聆听舒缓的音乐、进行深呼吸练习、与老朋友畅快地聊天,或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倾诉内心的烦恼。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如吃饭、起床、睡觉、情绪管理等,实则如同慢性炸弹一般,日复一日地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血管。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往往正是那些隐藏得最深、看似最无害的行为习惯。而一旦某一天,脑卒中突然爆发,家人会陷入慌乱,患者自己也会陷入茫然。此时,人们所害怕的,不仅仅是死亡的威胁,更多的是害怕从此失去意识,再也无法清醒地感受生活。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脑卒中病者逐渐增多,医生提醒:55岁后,尽量改掉5个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