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淄博发布
一鸣惊人(AI生图)时光回转到2300多年前的齐国宫廷。有一天,有位叫淳于髡的先生不慌不忙走到国君面前,有点好奇地问:“大王,有只大鸟停在宫中足足三年了,它能吃能喝,就是没见它飞过也没见它叫过,您知道这是只啥鸟吗?”
国君脸色一沉,瞥了淳于髡一眼,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由来。说这话的是齐威王,他显然听出了淳于髡在讽谏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贪图享乐、没有作为。齐威王知耻而后勇,他选贤任能、励精图治,齐国很快走上了振兴图强之路。
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
田氏代齐后,齐国陆续经历了齐太公田和、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三代君主的统治。田午虽然也叫齐桓公,但他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不是一个人,那位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356年,田午之子田因齐登上君位,即齐威王。齐威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富足强大,称雄列国。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扩张领土等目标,纷纷开展改革、变法运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
齐威王非常重视选贤任能。他一方面在宗室中选拔有作为的人担任官职,如任命具有军事才能的田忌为将军;另一方面,选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如因遭受嫉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受过髡刑却学识渊博的淳于髡等。
齐威王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来认识,他重视人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打猎,两人讨论什么才是国宝。魏惠王夸耀魏国有十枚直径一寸左右、能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认为这些就是国宝。齐威王却认为贤能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宝,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可以光照千里,岂止是照亮十二辆车子。
齐威王重视人才的策略吸引了众多贤士,他们一方面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一方面参与政事,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成为高级智囊。从田齐桓公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外设立了稷下学宫,招揽各方学者著书立说、探讨政治。这些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前面提到的淳于髡便是其中一位。
齐威王奋发图强,下令全国七十二个城的长官入朝奏事,并根据官员的政绩优劣进行奖惩。即墨大夫治理地方政绩显著,且不阿谀奉承,齐威王赏赐他万户食邑;阿城大夫只知贿赂国君身边的人以求得赞誉,却无心治理阿城,致使百姓困苦,齐威王将这位大夫与自己身边称赞过他的人一同处死,这一下举国震惊。从此,人人不敢文过饰非,齐国实现大治。
能当面批评我过错的,重奖!
齐威王深知听取不同声音的重要性,他以开放的姿态广纳谏言。齐国相国邹忌身材高大、仪表不凡,对自己的容貌颇为自信。有一天,邹忌好奇地问自己的妻子、妾室和来访的客人,他与城北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更胜一筹。他们无一例外称赞邹忌更美。当徐公来访时,邹忌才惊觉自己与徐公的相貌相差甚远。这让他深刻领悟到,妻子因为爱他,妾因为怕他,来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违心地说他美。
邹忌以此讲述纳谏的道理,他对齐威王说:“宫中的嫔妃对您充满偏爱,朝堂的臣子对您充满畏惧,国内的百姓对您都有所求,他们才都说大王如何如何圣明,其实他们的话不一定是真的啊。”齐威王听后马上采纳了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当面批评我过错的,给予上等奖励;能上书劝谏我的,给予中等奖励;能在众人之中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予下等奖励。”齐威王虚心纳谏,得到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建议,对齐国的日益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齐威王不仅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在军事领域同样不遗余力地改革。他高度重视春秋末期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兵法,派人深入研究古代兵法,并将司马穰苴的兵法纳入其中,编纂成《司马穰苴兵法》,以此指导军事实践。
在军事改革方面,齐威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更新军队装备、选拔能干的将领、加强日常训练等,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齐军的战斗力。他还鼓励民众习武,规定在战争中奋勇杀敌的士兵将获得丰厚的奖赏。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战斗热情,齐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壮大。在与当时国力最强、主盟称王的魏国争夺中原霸主的过程中,齐国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它们不仅是齐国军事实力的体现,也是齐威王改革成果的生动展示。
战国称雄,春秋首霸后的又一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元前353年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赵魏之战中,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军围困,形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救援。
孙膑有着卓越的军事智慧,他认为魏军攻打赵国,精锐部队都在外面作战,如果此时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率军直逼大梁城郊,魏国主帅庞涓不得不回师救援。
当庞涓进抵桂陵(山东菏泽东北)时,孙膑率领齐军发起猛烈攻击,魏军猝不及防,大败而归。这场战役中,齐军采用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策略,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再次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伐魏。魏惠王派遣太子申、庞涓为将,带领十万大军迎战齐军。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计策,即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让魏军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魏军果然中计,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一带闯入了齐军的埋伏圈。魏军主力被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这场战争对魏国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凭借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的胜利,确立了强国地位。
当魏国还拥有强大实力时,曾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国对魏国的举动十分忌惮,秦孝公在商鞅建议下,怂恿魏国称王。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举行会盟,自称为王。这一行为遭到了齐、楚等大国的反对。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拜见齐威王,尊齐侯为王。从此,齐国国君开始称王。当魏惠王尊齐侯为王后,为借助魏国的力量平衡其他诸侯国,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著名的“徐州相王”。“徐州相王”是战国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前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现在诸侯国也可以称王了,标志着周王室已名存实亡,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齐、魏称王后,各国相继开始了称王运动。齐国借此奠定了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创了自春秋初期齐桓公首霸之后的又一辉煌时代。(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
来源: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