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实验室里,百余台机器人实验工作站正忙碌运转,固体粉末称量加料、控温搅拌反应、取样稀释过滤……各模块相互配合,有条不紊推进实验。看起来,和新民晚报记者一年前探访时,并没有多大不同。可变化,悄然间发生着,改变着,生长着。这家以制药而闻名的独角兽,持续放大AI赋能效应,技术与千行百业碰撞出新生的火花——近期,晶泰科技连续官宣了与化工、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合作,一幅蕴含无限可能的蓝图缓缓展开。
AI赋能药物发现能力
这是一家难以用传统模式定义的新兴科技企业,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如是说:“你可以把我们理解成物质和材料发现的公司。”众所周知,研发一款新药,尤其是小分子药物,在早期研发阶段需要做大量实验,仅合成一环就会涉及大量新化合物分子的合成和验证。过去的研发方式是:人工做实验,不断试错,大浪淘沙;晶泰科技则让AI和机器人参与进来,由7×24小时不间断、高通量、高效并行的机器人实验取代简单重复的人工操作。一家国际知名药企针对目前尚无治疗药物的衰老疾病的靶点研发新药,用常规方法筛选了近1万个分子,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候选化合物。最后,晶泰科技团队利用AI机器人研发平台优势,从头建模,优选了几个比较好的结合模式,用高精度算法找到一个可能存在较好活性的分子。结果实验室合成出来的结果也与之相符,这种从0到1的药物发现能力令客户很惊喜。2024年年末,全球知名的物质结构预测类大赛CSP Blind Test上,晶泰科技从全球数十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物质结构预测被视作物理领域的“圣杯”问题之一,这项大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认可度极高。晶泰科技的梦想中有一条是“让AI成为新药研发的标配”,现在,梦想已然成真。
数据飞轮驱动的智能研发平台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AI。这对于全行业甚至全社会来说,是一种普及式的教育。我们不再讨论AI有没有用,而是探讨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说。年初,国内大模型的高光表现,让科技界意识到,国内外大模型在算法层面的差距,并没有人们焦虑得那般大。未来,AI竞争的主战场,或许会是高质量“语料”——谁的数据更多,谁的数据更好,谁就能训练出更厉害的垂类大模型。
通过AI+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模式,晶泰科技已经打造了行业独有的“高通量实验—高质量数据—高智能模型”飞轮,推动药物和材料研发范式变革。记者了解到,晶泰科技这一拥有智慧脑和灵巧手的“AI机器人实验团队”已能执行80%以上的常见药化反应类型,每月可积累20余万条反应过程数据。更令人兴奋的是,数据并不是“报喜不报忧”,实验中的“负样本”——那些无法完成实验的“失败经验”,正成为通向成功的“捷径”。王明泰透露,晶泰科技内部会定期组织“AI科学家”和人类科学比赛,建议删除在最近一次AI 反应预测能力的比拼中,针对某两种反应类型的成功反应预测上,晶泰科技自研的AI垂类模型的准确率均超过80%,与人类科学家旗鼓相当;而对失败反应预测的识别率上则远超后者。
从AI制药到AI for Science
去年,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通过香港18C规则上市企业,也被誉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成为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科技公司:一方面,通过研发新药,延长人类时间长度,让人活得更久;另一方面,研发新材料,拓宽人类空间广度,让人能走向更远的地方。
“回望技术发展和产业落地历史路径,今年或许将是AI for Science范式产业级突破的关键之年。”王明泰称。
就在两周前,晶泰科技与阿联酋王室谢赫·哈马德办公室正式签署商业合作协议,达成首期3000万美元的合作——这是中东地区建设首个自动传统药物现代化研发实验平台,开创中东地区传统医药研发新范式。而在一周前,晶泰科技又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这是中心与民营科技企业以前沿技术链接产业需求的全新尝试,晶泰科技自主研发的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模型有望更高效地为广泛分布于百行千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蛇年开年以来,晶泰科技“官宣”不断,他们积极把握新材料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持续深化AI+机器人技术对材料科学的赋能,已经在材料科学、农业、消费品等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及达成合作。
做AI+制药的,又投入AI+材料了,能做好吗?对此,晶泰科技的回答是,无论是材料科学还是未来消费品领域,本质上与晶泰科技“起家”的生物医药一脉相承,即通过自己打造的融合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精确设计并开发高价值创新分子,包括药物分子和材料分子;同时,这些“新生”业务相较于药物研发,并不需要漫长的临床试验流程,将更快落地并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
原标题:产业进化论|做AI+制药的,又投入AI+材料了,能做好吗?这家独角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