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朱曼玉 陶蓓蓓
本报记者 顾敏
在乡村,一枚小小的公章,关乎村干部用权和百姓切身利益。去年以来,宿迁市纪委监委把整治村级用章乱象作为规范小微权力、推动基层减负的切入口,按照“纪委主推、部门主导、县区主抓、乡镇主办”思路,创新推动建立村(居)印章数智化管理机制,实现印章从申请、审批、使用、管理到监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村级印章是村级组织行使权力的重要标志,本应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规范使用,每次盖章都需经过严谨审批,并做好详细登记。但宿迁市纪委监委对违规用章案件进行类案分析后发现,村级用章不同程度存在“人情章”“空白章”“糊涂章”等问题。深究其背后,缺乏一套简约高效、方便群众又责任明确的全流程管理规范是主因。一些村干部也反映,有关部门和社会主体要求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五花八门,村干部既怕不盖章或盖章慢了引发群众不满,又担心盖错章担责任、挨板子。
针对村级印章管理存在的难点盲点,宿迁市创新印章管理机制,开发建设并上线运行全市统一的村(居)委会印章数智化管理系统和“宿迁村印宝”微信小程序,利用物联网技术,用电子套筒锁住实体印章的方式来管理印章,把用章申请、网上审批、智能盖章和电子存档等全过程串联起来。平台通过智能比对、流程审查、内容监管、预警分析等功能,从源头上防止未经审批的不规范用印行为。目前,该系统实现全市1408个村(居)全覆盖,用章平均审批时长不超过10分钟。
打开“宿迁村印宝”小程序,系统首页分为“用印”“审批”两个模块。群众用章,只需点击“用印申请”,填写申请身份、申请方式、用印事项、用印归属等基本信息并提交。村(居)工作人员可在“待办事宜”里收到群众用印申请,经过受理、初核后流转至村(居)支部书记审核,书记审核通过后,经办人员收到“用印码”,在设备上输入“用印码”即可解锁印章使用。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嵌入监督、系统预警,能及时掌握问题线索,依托数据赋能实现高效监管。
前不久,泗阳县爱园镇季圩村村民季峰到镇里办理临时救助,填写材料时才发现需要村里盖章。他没想到,工作人员接过材料,提交用章申请,没一会儿,审批便通过,印章自动解锁,整个过程高效又顺畅。“我们办事更方便,不用再跑冤枉路了。”季峰高兴地说。
大数据当“助手”,泗洪县石集乡瓦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艳雷明显感到村里“盖章”的担子轻了不少。“在居民申请证明类事项时,系统页面会提示20项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负面事项,哪些能盖、哪些不能盖清清楚楚,我们和村民解释起来也更有底气。”
宿迁市纪委监委紧盯“社区万能章”现象,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探索建立“问题核实、倒查部门、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倒查机制,重点纠治要求村级组织出具不合理证明、“村章乡管”、随意要求报送报表台账等问题,让村(居)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放到抓落实上。
基层减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宿迁市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市委社工部排查梳理出12条负担较重的问题线索,组织8家市直部门座谈研讨破解基层负担的路径,分类分项推进整改提升。“我们将持续推动职能部门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更好地助力基层治理,提升服务群众水平,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宿迁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