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守正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转自:天津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政治引领筑牢“大思政课”根基,以实践导向激活“大思政课”动能,以协同联动构建“大思政课”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 以政治引领筑牢“大思政课”根基

  守正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底线,核心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思政课“举旗定向”的政治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从三个维度强化政治属性。

  其一,从历史维度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服务于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从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到新时代的“大思政课”理念,本质上都是通过系统性理论灌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守正的核心任务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纲”和“魂”贯穿“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

  其二,从实践维度把握价值引领的本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要完成理论阐释的认知功能,更要实现实践导向的价值转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根本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的本质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大思政课”的“守正”,要求从“改造世界”的实践维度上把握价值引领,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愿接受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从“历史比较”中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国际对比”中坚定“四个自信”,从“实践体悟”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其三,从现实维度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思政”格局。这一制度性设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 以实践导向激活“大思政课”动能

  “大思政课”是突破传统思政小课堂“封闭化”“悬浮化”困境的方法论革命,其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造性运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必须立足“两个结合”,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政育人体系。

  其一,要在内容供给上强化“问题意识”。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大思政课”的创新,首先要直面学生思想困惑与社会现实矛盾,把其中的道理讲深讲透。针对“05后”学生“质疑能力强于辨别能力”的特点,需建立“理论—现实”双向互哺机制。例如,通过对比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选举政治”的本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

  其二,要在方法路径上推动“具身转向”。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满足青年学生认知需求,必须推动教学从“离身化”向“具身化”跃迁。教育学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身体在场—情感共融—行动参与”实现知识建构时,教育效果可提升60%以上。这要求“大思政课”必须打破教室边界,将红色场馆、乡村振兴一线、科技创新前沿等转化为“情境课堂”,让学生在触摸历史脉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升华。

  其三,要在技术支撑上实现“数字跃升”。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革命为思政课创新提供新动能。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红军长征”“红旗渠建设”等历史场景,可突破时空限制深化情感认同;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能精准识别认知盲区并实施靶向引导。但技术赋能必须以政治性为根本准则,警惕“技术至上主义”对价值引领的消解,始终确保数字工具服务“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 以协同联动构建“大思政课”生态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体。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党统揽全局,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其一,要强化党委领导的“主心骨”作用。各级党委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建立“三清单两机制”(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督查机制、考核机制),推动形成“开门办思政”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马院第一学院、思政课第一课程”定位,在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近年来,南开大学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南开思政课30条”)《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动“三进”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等,以系列举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在高校前列。

  其二,要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推动“家校社网”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家校联动平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成才观;通过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增长才干;通过净化网络空间,打造契合青年学生话语特点的新媒体矩阵,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同时,要建立以“政治素养”为核心,“认知水平—价值认同—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参与红色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成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动态追踪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形成可量化、可追溯、可反馈的育人闭环。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守正把准方向舵,以创新锻造新引擎,以系统思维答好“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守正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