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坚守与调适:清明节的现代转换

  张勃

  当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清明节也发生着诸多变化,但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清明节何以变,何以不变,何以能够保持传承的活力?在笔者看来,坚守与调适,正是关键所在。

  对节日名称的坚守

  名称是节日的构成要素之一,清明节是其在唐代形成之时就有的节日名称,并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如《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至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后来虽然有过扫墓节、踏青节、聪明节、鬼节、柳节或三月节等别名,但“清明”这一专名从未失去。对节日名称的坚守,是对节日本身的认同。

  对清明节期的坚守与调适

  节期也是节日的构成要素,对于节日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基础上形成的民俗节日,清明节气日作为清明节的标志性时间,自唐代以来未曾变化,当今正在行用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时间是“农历清明当日”,表明了官方对清明节期传统的肯定与坚守。在民间,人们也是更加重视“正日子”,但并不局限于“农历清明当日”,而是一段时间。至于这一段时间有多长,传统社会常常因地而异,但如今清明节期在更大范围内趋于同一,并和放假制度密切相关,这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

  2008年之后,清明节有了一天的法定假期,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形成一个三天的小长假,这就为过节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们总是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扫墓时间,使其处于假期之中。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选择在清明节前的周末扫墓,这同样是一种调适和应对。

  对感恩孝亲、慎终追远价值观念的坚守与调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尽管关于孝的具体所指有不同看法,但在农业宗法社会,生养、死葬、亡祭是孝的基本内容,即孔子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不仅主张慎终,感念父母的恩德,办好父母的丧事,祭祀父母的亡灵,而且要追远,对远代祖先也要虔诚地祭祀,并充分肯定慎终追远的道德教化养成价值,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这一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上不仅有《孝经》《二十四孝》等专门阐释弘扬孝道的书籍和故事,更有一整套制度安排对其加以维护,比如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官吏遭逢父母丧事须停职守制的丁忧制度、宗庙祠堂之设以及完善的定时祭祀制度等等。进入近代以来,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了变化。不过,尽管如此,感恩孝亲、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在民间并没有失去根基,仍然居于主流地位。

  当然,感恩孝亲、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在当下得到坚守的同时,也发生了从一家之亲、一族之祖向人文祖先、民族祖先、革命先烈乃至陌生人的调适与扩展。这种坚守、调适与扩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清明节如其所是的观念基础和关键所在。

  对清明习俗活动的坚守与调适

  在感恩孝亲、慎终追远仍为主流价值观,人们仍然需要仪式建立、强化各方面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现代社会,作为清明节传统习俗中的一种,祭扫被视为最重要且需要坚守的事情。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意味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快速转移与集聚,这势必造成他们远离故乡家园,远离祖先的亲人墓地。为了清明节期间能够祭扫,很多人暂时离开城市返回故乡,由此清明节期间出现了类似于春节期间的短期大规模人口流动。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比如没有充足的时间、难以负担往返的交通费用、身体状况欠佳等,并非所有在外的人都能跨越与墓地的空间距离。于是出现网祭、路祭、代祭、蓝色公祭等新的祭扫方式;在一些地方,从前不能扫墓的女性突破禁忌代替在外的男性成为扫墓的主角。借助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发明新的祭扫方式,人们实现了对祭扫传统的坚守。

  调适也包括在清明节有意识增加新的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新的需求。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文化自觉,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颁布政策,要求“适应群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立足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多个地方节会和多种节庆文化活动(包括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才经由精心的策划组织而兴办起来,从而成为当代传统节日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风景。依托清明节的地方节会和多种节庆活动,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事实已经证明,对于传统节日而言,社会变迁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亦是机遇。只要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给予自由传承的空间,稍加引导,民间智慧和调适能力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可以使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亦可以使现代社会的广大民众因之而生活更幸福,心灵更安宁。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坚守与调适:清明节的现代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