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截至4月6日14时,清明节假期全市11个殡葬服务机构接待现场祭扫群众约63万人次,现场祭扫车辆约7.5万辆。为保障群众祭扫平安有序,南宁市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各大墓园也推出便民举措,推动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强化监督检查 确保安全有序
清明节当天上午,在靠近四厦岭墓园的路段出现车多缓行的现象,交警部门安排警力沿路疏导,园区安保人员、志愿者在园区内外分点站岗,维护现场秩序。
为方便市民祭扫,邕城公交公司在清明节假期临时开通2条扫墓专线,还对途经南宁市殡仪馆、四厦岭墓园、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公交线路视客流情况增加发车班次。
清明节前,南宁市召开清明节祭扫工作部署会议,压实属地政府、相关部门责任,落实殡葬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同时,强化业务指导,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加强对辖区殡葬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协助制定详细的祭扫服务保障方案,并督促各殡葬服务机构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南宁市民政局联合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组建专项督查组,对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各单位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开展检查指导,在祭扫高峰期间开展巡查督导,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文明、绿色。
优化服务供给 有序文明祭扫
清明节假期,南宁市各大墓园积极采取各项便民服务和暖心措施,让市民安心祭扫。
青龙岗长安墓园设置多个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咨询、饮水、休息、医疗救助等服务,在青龙岭和白银岭山脚设有便民服务车接送老弱病残孕人员前往墓区祭扫。四厦岭墓园配备约200名保洁人员提供清扫服务。南宁市殡仪馆清明节期间延长服务时间,增设服务窗口,增加临时祭拜台,开通便民服务车,设置鲜花祭拜区,全力提供服务保障。
南宁市持续优化殡葬服务,坚持线上组织引导和线下服务保障相结合,大力倡导网上祭扫,探索开展可视化、交互性、代入感强的“云祭扫”方式,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祭扫、网上缴费、评价投诉等在线服务。
南宁市还加强线下温情服务,美化陵园环境,设立服务点、便民站、意见箱,提供引导、咨询、饮水、防疫应急和医疗救助等服务。深入开展“伤心事暖心办”行动,全市4家殡仪馆均推出3种“一站式”丧事简办平价服务,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
为弘扬文明新风,南宁市各大墓园在清明节前发出文明祭扫倡议,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让追思有温度,让清明更“清明”。
青龙岗长安墓园倡导文明祭扫,提倡派家庭代表来园祭扫,尽量减少停留时间,避免人员聚集,提倡鲜花祭扫、无烟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南宁市殡仪馆倡导不焚烧封建迷信、大型祭祀用品,少焚烧或不焚烧其他祭祀用品,防止发生火灾事故,提倡鲜花祭扫、无烟祭扫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祭祀用品主动带走,垃圾不随意丢弃,保持祭扫场地清洁。佛子岭公墓倡导无烟祭扫、文明祭祀,祭扫场所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发生,可采取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
南宁市印制《推动移风易俗 创建文明新风》宣传小手册10万份,倡导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推动丧葬礼俗改革,遏制大操大办、炫富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各县(市、区)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村大喇叭等渠道,把移风易俗宣传到每个村(社区),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支持度,将文明新风吹进千万家。
此外,南宁市组织开展烈士祭扫活动,引导群众学习宣传英烈事迹、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切实把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转化为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持续引领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
本报记者 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