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禾风禾俗
N胡永良
旧时,海盐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收成的好坏,关系到农民一年的吃饭大事,所以农民历来对种田插秧十分讲究,特别对每年第一天种田尤为重视。
第一天开始拔秧苗种田,当地俗称“开秧门”。这一天,家家如办喜事一般,早早起床,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主人事先要准备些好一点的酒菜食馔,其中必须有咸鱼鲞,讨“田稻丰收有想头”的口彩(即有希望,“鲞”与“想”谐音)。另备团子、年糕作点心(因为上午和下午中间休息时要吃点心充饥,以补充体力,俗称吃“大昼”“小昼”),含有“圆满”“年年高”之寓意。
所谓“开秧门”,其实是源于拔秧苗和扎秧把的技巧:拔秧者坐在专制的秧凳上,双手左右开弓地一前一后连续拔出秧苗时,均匀地在掌心中依次卷拢成秧把,最后合拢处留有开口,此口即称为“秧门”,然后用一两根稻草先把左手的秧把缠绕一圈,再把右手的秧把交叉合在一起后绕扎好,即成一只秧;插秧时,先把右手秧把抽出来捏在左手中,用拇指、食指从开口(秧门)处依次卷开卡棵分秧,右手迅速将所分之秧飞快地插种下去。如果拔秧时无序乱拔成一把,即称为无秧门,不利于分秧,既会影响插种速度,又认为不通路头不吉利。开秧门,兆今年水稻兴旺收成好。
开秧门那天,插秧时还有一些习惯和禁忌:拔秧和种植前后,要用碱水浸泡或涂抹手脚并晾干,以防治烂手烂脚;初次下田要右(顺)脚先下,寓意顺利;种植时少说话,少起立,以免伤身和影响进度;插种到尽头时,手中若有余秧,要全都插在田边,寓意今年“多秧多收粮”“有余粮”,丢掉则认为丢掉了余粮,实则是供以后耘田时补缺棵用;挑秧运送者将秧把平均地抛在要插种的水田里(俗称“打秧”)时千万要小心,打秧时若打中了人,叫“中秧(殃)”,认为要“遭殃”,不吉利,届时,打秧者须高喊“某某今年要交好运啦”之类的吉利话,同田插秧的人也要顺着说些吉利话;几个人同时在一块田中插秧,速度慢的人会被困在田中央,先种好的人要故意留下几行不种,让最后种好的人退出时补上,称为“留出路”,否则不吉利。
插秧结束那天俗称“关秧门”,也称“了田”。这一天,一定要在下午三四点钟种好最后的“汏脚田”。如果预计来不及,则要提前请亲友或帮工前来相助。插秧结束,大家提早离田回家,净身更衣后,先吃糖馅的或青南瓜馅的“了田馄饨”(“馄饨”与“浑囤”谐音,寓意是粮食满仓,五谷丰登),然后大家尽兴地吃上一顿比较丰盛的“了田酒”。提早回家吃酒,表示“宽余(裕)”。
次日,媳妇(或偕丈夫、子女一起)要带着鲞鱼(鳓鱼)等礼物到娘家探亲,如娘家的田尚未种好,就会留下来帮种,直至结束并吃好“了田酒”后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