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董林杨 本报记者 杜肖锦
银行是企业与居民融资的关键渠道,其贷款投放情况与资金流向折射出经济发展方向。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较上年有所增长,信贷投放质效稳步提升。资产质量方面,稳健仍是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关键词。分领域来看,个贷不良率较上年抬升成为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国有六大行的个贷不良率增长幅度在0.16-0.45个百分点之间。这意味着,零售领域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总量稳增 结构优化
根据上市银行年报,2024年,国有六大行新增贷款余额合计逾9.6万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新增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分别为2.28万亿元、2.29万亿元;股份行方面,除平安银行外,已披露的股份行新增贷款余额均实现增长,如中信银行贷款余额新增2217.8亿元、招商银行贷款余额新增3794.5亿元、兴业银行贷款余额新增2756.7亿元;城商行、农商行方面,新增贷款余额同样实现稳健增长。
分领域来看,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机构整体贷款比重进一步提升,支持科技企业的力度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上市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速均超20%,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过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4.4万亿元;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57万亿元,增长22.4%,制造业贷款余额(按贷款投向)3.25万亿元;支持科技企业方面,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建设银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上市银行在重大项目、制造业、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放将进一步加大。“2025年我们对公信贷投放单列了贷款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计划,科技、绿色、普惠、制造业、民营、涉农等一系列领域的信贷支持在2025年将占到新增贷款总量的70%。”光大银行副行长刘彦表示。
零售调整 对公加力
2024年,上市银行零售业务普遍迎来调整期。
国有六大行除了农业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实现同比6%的增长外,其余5家国有大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零售业务对营业、利润的贡献度来看,六大行中,工商银行零售金融税前利润同比下降34.4%,在总税前利润中的占比降低了12.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零售业务在营收的占比下降2.5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91.97亿元,同比减少41.8%,在利润中的占比同比下降14.5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股份行中,“零售黑马”平安银行2024年零售业务净利润为2.89亿元,2023年同期为55.25亿元,同比下滑94.76%,净利润占比仅0.6%。“我行零售今天出现的所有困难,背后是客户结构的问题,包括收益结构、风险问题。因此,近一年多以来我们主要仍是保持战略定力。目前零售业务‘止血’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实现‘造血’还需时间。”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对公方面,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对公业务的投入。例如,截至2024年末,“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公司客户存款余额49524.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7%;公司贷款余额2.5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8%。
加强零售风险管控
资产质量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稳健。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4%、1.30%、1.25%、1.34%、1.31%,较上年分别下降0.02、0.03、0.02、0.03、0.02个百分点。邮储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为0.90%,较上年提升0.0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低位水平。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均有所下降。
拨备覆盖率方面,六大行的拨备覆盖率全部在200%以上,安全边际较高,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2024年大行整体不良率为1.28%,较三季度下降1个bp,不良整体稳中有降。”中泰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六大行资产质量存量包袱小,不良、关注率稳中有降,逾期和不良生成有小幅升高,不过仍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健。
“整体来看,2024年,受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周期等因素共同影响,个人及小微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总体偏弱,商业银行零售信贷资产质量波动幅度普遍有所加大。”某国有大行人士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分析。
加强零售领域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工作重点之一。如农业银行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强调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以及对风险的集中监控;建设银行持续做好存量贷款风险管控,强化多维度监测,做到对业务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邮储银行在更加注重客户生产经营实际的同时,更敏捷地调整风控模型策略,优化贷款区域、客群、缓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