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第三中学 廖利安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直接制约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则可以以《红楼梦》为例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篇章和情节,分析各种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随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红楼梦》为例优化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红楼梦》
引言: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机会较少,或者部分学生只能阅读文学作品的选段或片段,无法进行整本书的深入鉴赏和研究。然而,《红楼梦》作为一部复杂而丰富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和价值远不止于表面的情节和故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深入研究《红楼梦》的文本,挖掘其中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内涵,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倾向于让学生开展碎片化阅读,这不仅会制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篇章脉络和文本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思考文学作品的主旨大意[1]。
二、优化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农村学情循序渐进做好差异化的整本书阅读工作
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阅读任务。
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首先需要突破语言障碍,可以指导他们利用手机观看《红楼梦》相关的电视剧节目,结合直观的影视演绎与文字书籍内容,完成“情节复述卡”或“人物关系图”等基础任务,逐步提升阅读兴趣。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较为开放的学习任务,聚焦专题分析。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红楼梦》原著,并完成“金陵十二钗性格分析报告”或“《红楼梦》诗词意象研究”等深度阅读任务,鼓励其自主探究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阅读挑战,深入分析《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堂分层活动推动阅读成果转化。例如,在《红楼梦》阅读分享课上,可以设置“微论坛”环节,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围绕判词隐喻、叙事结构等主题进行专题汇报,教师同步提炼古典文学分析方法;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通过小组合作,借助电视剧片段配音、情景剧改编等形式重现经典情节,在互动中加深对人物命运的理解。
(二)创新多元教学模式,探索文化对接与分层任务的实践路径
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长期以来面临着学生阅读兴趣不足、文本理解能力薄弱以及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困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创新多元教学模式,通过“文化对接+分层任务+多元表达”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1、在文化对接方面,将《红楼梦》中的家族关系、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与农村现实生活结合,设计“贾府与乡村宗族文化对比表”或“大观园与农村庭院布局异同分析”等任务,组织学生采访村中老人,记录本地婚俗,与《红楼梦》中的婚礼仪式进行对比,增强文本理解的文化共鸣。
2、在分层任务方面,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支持,例如,可以为阅读困难学生提供“方言版《红楼梦》选段音频”等辅助资源,降低理解门槛。在教学层面,也要体现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分层教学。比如:人物形象分层教学,以“王熙凤”为例,基础层目标可以定位为识记基本人物特征,可以让学生制作“人物档案卡”,教师可以提供外貌特征、经典事件等模板帮助学生梳理。发展层目标可定为分析人物复杂性,可以设计辩论赛活动形式。辩题为王熙凤是“女中豪杰”还是“封建帮凶”拓展层目标可定为评价人物文化意义,可以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分层教学证明,只要尊重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环境,《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完全可以在乡土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将文本的“高处不胜寒”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
3、在多元表达方面,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中“贾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并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学生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准备和表演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父子关系,以及贾母、王夫人等人物的性格和反应。在分析人物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农村家庭文化,如农村家庭中“尊老爱幼”“传统家庭文化”等,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的家庭文化,即贾宝玉对父亲的传统礼仪。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角色和文本情节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文化对接、分层任务和多元表达的综合实践,当经典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时,即使是看似“阳春白雪”的《红楼梦》,也能在农村课堂绽放独特光彩,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与乡土文化的连接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活动。[2]。
(三)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农村学生可能缺乏城市学校的多媒体资源,但拥有丰富的乡土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更好地结合农村文化背景,可以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对经典作品有深入的了解。
1、课堂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组织差异化阅读任务,差异化任务需要以整本书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复述重点的阅读章节情景,进而深刻把握和理解文章主题。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个关键章节或主题,设计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找出证据、展开讨论,并结合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参考资料,进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探究性活动开展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中“贾府宴请刘姥姥”这一章节,引导学生探究贾府与农村家庭文化的对比,以及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阅读后自主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刘姥姥的言行与贾府中的人物有何不同?”或“这一章节如何反映了农村与城市家庭文化的差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会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对农村家庭文化的理解与体验。这种探究式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的复杂结构,还能将文本内容与农村生活经验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农村高中的特点,围绕《红楼梦》中人物与农村家庭文化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红楼梦》中贾府与农村家庭在服饰、建筑和礼仪方面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说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农村现实生活的异同。
2、课堂外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如制作《红楼梦》主题手抄报、结合本地民俗展示“贾府宴席与农村宴席对比图”、在田间活动中感受“大观园农耕场景”、绘制“贾府人物关系思维导图”、组织方言版《红楼梦》短剧表演等,将阅读与农村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当经典阅读根植于乡土语境时,不仅能突破农村学校的资源限制,反而能激发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关键在于把文本解读转化为学生可体验,可参与、可创造的实践活动,让《红楼梦》真正成为农村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精神财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起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以《红楼梦》为例,本研究通过结合农村文化背景、分层教学和多样化活动,有效提升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本文内容为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为YJK23KJ77)
参考文献:
[1]陈兰玲.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0):33-35.
[2]吕玲玲.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乡土中国》为例[J].天津教育,2024(4):135-137.
原标题:讲坛论道|农村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以《红楼梦》为例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