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在天山脚下镌刻人生“铝”程——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庆新

转自:中华工商网

  【本报记者叶涛】大漠孤烟起,绿洲映长空。在广袤无垠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尽头,黄沙与苍穹相接处,千顷光伏板如镜面般倒映着碧空,电解铝车间银灰色的外墙被层层绿蔓缠绕,汩汩中水穿过沙漠,灌溉出成片的梭梭林。这里,机器的轰鸣与鸟鸣交响,工业的脉搏与自然的呼吸共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下称"六师铝业"),用十余年光阴,在荒漠中书写了一部"黄沙变绿洲"的史诗。

  铝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铝产业是我国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电解是铝生产的核心步骤。作为中国单体产能最大的电解铝企业,六师铝业的崛起始于2009年。彼时,公司所在地还是一片盐碱肆虐的戈壁滩,一脚踩下,沙土没膝,连野草都难扎根。而今,一座工业绿洲拔地而起,190万吨电解铝产能擎起兵团铝基产业的半壁江山,绿电、循环经济、智慧工厂的标签,使其成为中国铝工业绿色转型的标杆。公司领头人,正是全国优秀企业家李庆新——一位将"兵团精神"刻入骨血的齐鲁汉子。

"胡杨能活,我们就能活"

  2009年,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山东信发集团,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目光投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决定在此投资建厂,发展电解铝及配套项目。时任项目负责人的李庆新带领一支10人组成的先遣队踏入准噶尔盆地。初到之时,目之所及,皆为泛白的盐碱地和被称为"狗皮泥"的液化土,以及挺拔的胡杨树林。"挖掘机一进场就陷进泥里,像被沙漠吞了半截身子。"李庆新回忆道。

  条件是艰苦的,考验是严峻的,而使命也是光荣的。在创业初期的关键时刻,兵团领导的一句话点燃了先遣队成员的血性:"兵团人在这儿扎根几十年,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没有路,就用压路机一寸寸夯出地基;缺人手,在集团总部支持下,18名党员带领上万名工人从山东星夜驰援。白天40℃高温炙烤,夜晚气温骤降至冰点,帐篷里呵气成霜,是当时面对的环境。在新疆,11月初土地便会封冻,施工窗口期较短。为抢在土地封冻前完工,李庆新把被褥搬进面包车,与工人同吃同住。极寒天气下,他们发明了"土法抗冻":燃煤取暖、温水拌混凝土,甚至给挖掘机裹上"电热毯"。零下43.6℃的深夜,口号声在戈壁滩久久回荡:"胡杨能活,我们就能活!"

  树有根,人有神,与胡杨林日夜相伴的李庆新和他的团队,逐渐培育出一种如胡杨生长般的顽强精神。破土、建厂、搭设备……2010年7月26日,第一块铝锭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走下生产线。历经11个月,从开拓荒滩到投产运营,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创造了世界铝业建设史上的奇迹。正如《胡杨礼赞》中所赞颂的,"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尽头,胡杨林高挺着永不弯曲的脊梁",只要精神在、意志在、作为在,奇迹就能不断被创造。

  "那天,许多人边笑边抹眼泪。"李庆新说,"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不是口号,是血汗凝成的勋章。"

"传统产业必须靠创新突围"

  自1886年美国人霍尔和法国人埃鲁特同时发明现代电解铝工业的生产技术"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以来,这一基本技术路线的原理虽沿用至今,但技术的迭代始终未曾停止,主要演进方向是提高电解槽的电流容量,提高电流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固化的思维。"李庆新常以此自警。突破固化思维,就需要创新驱动。2009年企业初创,当行业企业普遍采用240KA电解槽时,李庆新基于对电解铝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力排众议,直接上马500KA槽型,当年每吨铝电耗较之其他铝企业就下降10%,让六师铝业从诞生便处于高起点上。

  "保持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传统产业必须靠创新突围。"2019年,六师铝业成立"李庆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组建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创新研究院,动员全员创新,涵养了浓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创新工作室、劳模攻关组、青年先锋队--每年10亿元研发投入,换来209项国家专利。青年工程师郭磊的"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可实现年省煤1.2万吨;工人自创的"铝液导流槽",让企业年增利3000万元……"小创新也能撬动大变革。"李庆新说。

"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走进六师铝业智能集控中心,可以看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百万条数据:电流效率、槽电压、能耗指标……"传统工业靠经验,现代工业靠算法优化。"李庆新介绍说,2024年,六师铝业公司斥资6000余万元,成功研发出了铝电解生产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六师铝业兵团准东园区的600KA电解槽集群实现了"远程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提升了3%,故障率下降了40%;336台设备"全景监测--自动调优",每吨铝电耗再创新低,年节电5.6亿度,相当于节约21万吨标准煤。

  业内人士介绍,铝是有色金属中唯一一个制造属性大于资源属性的金属。其他有色金属的供应主要取决于资源储量而不是冶炼能力,但电解铝的产量主要不是受制于原料供应,而是取决于生产技术和冶炼能力。这是铝与其它有色金属的重大区别。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现代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铝金属的制造属性和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对铝产业来说,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李庆新表示,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六师铝业建设了智能工厂,引入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质量大数据追溯系统、生产管控系统、动态智能管控系统、供应链协同优化系统等10个智能化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408台电解槽实现了无人化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人均产能全球首次突破千吨。

"绿色是底色,也是底气"

  在传统认识中,电解铝一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在六师铝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李庆新始终高度重视构建与电解铝行业相适应的生态体系。公司先后投资60余亿元对环保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奏响了一首绿电织梦和变废为宝的交响曲。

  "绿色是底色,也是底气"。李庆新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耗能行业企业要走在前列,对一个企业来说,生态"底色"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针对电解铝耗电量大的难题,2022年,六师铝业在厂房周边的戈壁滩斥资建成88万千瓦光伏矩阵,每年发绿电14.5亿度,减碳121万吨。光伏板集群不远处,2000亩智慧农业基地悄然形成:工业余热为大棚供暖,粉煤灰砌块筑墙,滴灌系统由绿电驱动,沙漠里长出了草莓和樱桃。"过去工厂是'抽水机',现在成了'输血泵'。"这一模式带动周边团场职工转型为产业工人,1500余名团场职工每年增收超2亿元。

  铝灰,是在电解铝或铸造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被归类为危险固体废弃物。在潮湿的环境中,铝灰会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氨气、甲烷、氢气等有毒、有害且易爆的气体,对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每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铝灰量约为10至13公斤,这一难题已成为制约铝行业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

  但在六师铝业,连铝灰都是"宝贝"。公司斥资15亿元建成"煤电铝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将电厂废渣转化为建筑砌块,年消化200万吨粉煤灰,少占500亩填埋地。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攻克了铝灰无害化处理难题,将危废制成电解槽保护环,实现循环利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全国首家铝危废循环利用的电解铝企业。

  光伏板锁住氤氲水汽,沙丘间冒出点点新绿,沙漠里生出累累果实,煤灰化为整齐砌块……绿色正在编织六师铝业的底色,见证六师铝业对生态文明的宣誓。

  "铝的绿色属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李庆新算了一笔账:每吨再生铝的能耗只有原生铝的5%,而中国再生铝的占比还不到20%。他表示,六师铝业正在布局再生铝产业园,计划到2030年将再生铝的比例翻两番。750mm高阳极技术、粉煤灰(铝灰)提铝试验、再生铝产业园布局……每一步都瞄准"双碳"靶心。"到2030年,每块铝都将有'碳足迹身份证'。"李庆新坚定地说。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从"制造"到"智造",六师铝业用16年的发展证明:工业文明与生态和谐并非悖论。与之相伴随,李庆新也在天山脚下镌刻了自己的人生"铝"程。在这片风沙肆虐的土地上,一条用铝锭铺就的绿色丝路,正通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未来。

(编辑 牛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在天山脚下镌刻人生“铝”程——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