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4月2日,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又有20位选择生态葬的逝者在亲人的见证下,在春天里回归自然。据媒体报道,北京市自1994年推行生态葬至今,共生态化安葬逝者5万余名。
生态葬主要包括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生态葬逝者不留骨灰、不立墓碑,是一种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
北京市区现存公墓用地仅剩2000余亩,若延续传统墓葬方式,未来十年将面临“无地可葬”的困局,倡导生态葬能够有效缓解这一供需矛盾。如北京市1994年开展生态葬以来,已有3.2万名逝者的骨灰回归海洋,相当于减少了200多亩土地占用。
生态葬的环保效益不仅止于节地。2024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表明,自然葬采用的可降解骨灰盒在6个月内完全分解,释放的氮磷钾元素为周边植被生长提供了养分需求。在长青园自然葬区,每平方米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普通绿地高出23%,形成了独特的微型生态系统。这种“零污染、全循环”的安葬模式,让生命真正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葬还能节能降耗,单具传统墓葬平均消耗0.3立方米石材、0.5立方米混凝土,5万余名逝者选择生态葬相当于减少了1.5万立方米石材和2.5万立方米混凝土的建材消耗。
传统墓葬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更有豪华墓葬攀比盛行。传统墓葬不仅对生态环境不友好,还给逝者亲人带来负担。
《周礼》记载了“墓而不坟”的薄葬传统,以及庄子鼓盆而歌的达观生死观。浙江龙泉推行的“竹林葬”,将逝者骨灰置于可降解竹筒,三年后竹筒分解,骨灰融入竹林,“化作春泥更护花”,让“落叶归根”。杭州径山寺推出的“禅意树葬”,将佛经刻于可降解骨灰盒,既保持宗教仪式感,又实现生态价值。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殡葬改革开辟了多元文化通道。这些方式都值得借鉴。
倡导生态葬对破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让生命以绿色的方式回归自然,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