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武月
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4月7日,因为关税风波,全球金融市场巨震,迎来“黑色星期一”。而在中美关税骤雨下,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近18%,一夜回到解放前。
就连这次暂得豁免的医药板块,也在美国关税“大棒”下集体暴跌。然而,这更多是恐慌情绪的宣泄。
一方面,当前创新药出海的核心方式是BD对外授权,短期内,行业并没有暴露在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之下。
另一方面,尽管特朗普政府领导下,悬而未决的医药关税依然是不能忽略的黑天鹅。但是,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价值,不会被关税左右。
一些已经出海的药企,要么选择了自主海外建厂或是与合作伙伴合作分散产能,这对于潜在关税起到对冲。而对于未来要出海的药企,受益于国内生产的低成本和美国市场的高售价也具备承受能力。
长期来看,医药行业在贸易关税政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药品从来不是单纯的商品贸易问题,而是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即使美国想要通过关税手段达到制造业回流的目的,也要三思而行。
挑战是空前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应对策略,也唯有创新、独立自主。因为当创新成为产业底色,关税威胁更像虚张声势的纸老虎。
这场产业价值保卫战的核心,终究要回归临床价值与科技实力的较量。
/ 01 /
短期基本不受关税影响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实施关税:全球10%的基准关税,外加对特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欧洲20%,中国34%,加拿大和墨西哥25%。
这场关税如狂风骤雨,依旧为医药产品留下了“豁免小窗”,至少目前如此。医药品在豁免范围内,暂时不在10%基准关税和更高税率的打击范国内。
尽管如此,市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当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首先就要避险。这也是为什么,今日医药板块同样大跌。
然而,这种暴跌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因为几乎所有的创新药企都在跌,无论企业大小、无论出海占比如何。
需要明确的是,出海虽是整个创新药产业必须要走的路,但目前中国创新药出海绝大部分依赖BD授权。
正如前文所说,创新药的license out交易通常涉及知识产权和服务的跨境转移,而非实物商品,因此一般不受关税直接影响,在短期内,行业并没有暴露在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之下。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日前在回应“对等关税”的影响时也表示,截至目前,“对等关税”针对的是商品贸易方向,尚未针对创新药授权交易等知识产权方向。他认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对美商品贸易以仿制药出口为主,国产创新药的出口额相对较少,许可授权的交易额更大,但这些交易暂不受关税冲击。
几年前,中国创新药行业以license in为主,如今则以license out为主。在这背后,是中国创新药资产在全球市场上所扮演角色的转变。
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去年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今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的BD交易就接近30单,包括恒瑞医药、联邦制药等药企与默克、辉瑞等MNC的合作。
当然,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表现得极为反复无常。
特朗普在关税行政令中明确提到,关税率的降低取决于他的主观判断,即这些国家是否采取了足够措施减少对美贸易顺差或让特朗普满意。
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中国已经采取了34%的关税反击。未来的走向,谁也无法预料。这种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像雾霾,笼罩着整个行业。
/ 02 /
长期不能忽略的黑天鹅
起码在特朗普任期内,关税甚至更多政策手段,都是不能忽略的黑天鹅。
也就是说,美国关税政策方面,4月2日并不是靴子落地,反而更像是混乱升级的序章。毕竟,此前特朗普就曾放话“某天会对医药下手”。
这对于必须出海的国产创新药,不是什么好消息。当然,中国创新药产业的长远价值,也不会被关税所左右。
一方面,一些已经出海的药企,要么选择了自主海外建厂或是与合作伙伴合作分散产能,这对于潜在关税起到对冲。典型如百济神州,去年7月其宣布,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普林斯顿西部创新园区的全新旗舰基地已正式启用。
据百济神州介绍,该基地占地约17万平方米,投入8亿美元、历时三年建成,能够为现有及未来创新药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灵活性。其中,专属商业化生物制药生产区占约3.7万平方米,并有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
药明生物等CXO企业,更是早早布局了海外产能。这展现了中国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B计划。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要出海的大部分药企,自建产能未必现实,但受益于国内生产的低成本和美国市场的高售价,也具备潜在关税的承受能力。
反观美国跨国药企,更容易在这场对等关税博弈中,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毕竟,过去两年,跨国药企都在不断调整在华政策。而一旦对等关税成行,一些本就不具价格优势的进口药物,势必难逃国产药物更猛烈的冲击。
除此之外,长期来看,医药行业在贸易关税政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因为药品从来不是单纯的商品贸易问题,而是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大问题。早在2018年,最初被列入拟议加征关税清单的中国医药产品,包含很多常用中间体、原料药和医药产品,然而在最终版本中全被排除在外。
因为,根据APIIC发布的报告,美国人日常服用的仿制药中,90%的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活性药物成分,约83%的前100种处方仿制药依赖进口。其中,印度、中国是最大的供应国。美国很难找到替代,即使美国想要通过关税手段,达到制造业回流的目的,也要量力而行。
波士顿咨询此前的报告指出,美国抗生素、肝素等原料依赖中国供应,强行加税只会推高其医疗通胀。这也暴露出,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全球医药产业链的共生关系。
/ 03 /
创新当自强
对于中国产业来说,这场潜在的医药关税背后的本质,是源头创新的话语权。
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是成本低,越来越多的企业竞争优势开始向上提升,包括研发能力、产业链能力等。
国产创新药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既成事实。不断攀升的BD规模,NEWCO浪潮的涌起,头部创新药企的盈利,在创新及商业层面,验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实力。
随着国产创新药开始向全球创新药的中心舞台挺进,也会让某些事情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行业之外的碰撞逐渐增多。这一点,随着特朗普的二次登基,也在不断被放大,直至这次的关税风波。
说到底,随着中国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得到了海外认可,甚至让海外药企感受到了牌面的震颤。
因为我们带来了不可逆的范式转移。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而速度正是中国药企的一大优势。中国医药创新的真正杀伤力,在于足够勤勉、卷的同时,利用工程师红利、政策、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一套兼容“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这与AI领域的DeepSeek时刻,本质并无二异。
就在本月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据媒体报道,这些平台拥有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是全球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的数据库。
美国的这一举措,无疑会对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国际合作项目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个别涉及人类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当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医学研究都需要用到这些数据,因此整体的影响也有限。
科研本无国界,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也不应该有人反对医学和科学的创新。但在政治裹挟下,一切都变了味。
这是一个我们不太想看到的时代,也是客观发生的,我们只能接受的现实。而这再次提醒我们,挑战是空前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应对策略也唯有创新、独立自强。
/ 04 /
总结
在过去80年里,美国和全球各国一直在不断谋求降低关税,美国的平均关税也从1946年的10.3%一直降到并维持在1.5%左右的低水平,直到特朗普开启第一任期为止。
特朗普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当关税低到一定程度,当世界贸易繁荣到一定程度时,它又会开始摆向另一端。至于它会摆到多深,取决于大家对历史的记忆有多深,也取决于许多偶然因素。
而对于中国创新药产业来说,从安全法案、技术封锁到关税威胁,我们正在一次次的压力测试中验证着核心定律:创新与临床价值才是终极护城河。当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在全球III期临床中达到主要终点,拯救更多美国患者,贸易摩擦终会退居次要矛盾。
这场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创新自主权的马拉松——唯有持续攀登靶点发现、临床设计、生产工艺的新高度,才能在全球医药价值链条中锁定不可替代的坐标。
换句话说,当创新成为产业底色,关税威胁更像虚张声势的纸老虎。而这要求,吾辈持续为之奋斗。
(转自:氨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