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记者亚当·恩图斯(Adam Entous)在近期发布了一篇深入介绍美国介入乌克兰战争的文章,大意是:与大多数美国民众“理解”的不同,美国并非是俄乌之战的局外人,不是看客,而是直接深度参与了。
恩图斯在文章中使用的是“理解”词组,实为委婉说法,意指美国和全球公众此前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强调: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民众以为仅仅是给予乌克兰资金与武器援助,但事实是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参战了。
文章指出,正如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和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所言,乌克兰战争本质上是一场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之战——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深度参与了该场战争的每一个环节。
请注意是“每一个环节”,包括武器供应、人员培训、作战规划、兵棋推演、情报支持和目标锁定。从宏观战略设定到微观细节的掌控,从战役与战斗的规划到具体行动的指导,美国无所不包
文章称,美国庞大的情报收集网络既包括指导整体战役策略,又将精确的目标信息传递给前线的乌军及来自北约及其伙伴国的雇佣兵。
美国是这场战争的“一部分”
美方不仅提供“俄军阵地、动向和意图的情报”,还参与每日目标筛选。每天早晨,乌克兰人和美国排列的军事顾问都会聚集在一起,评估俄罗斯的武器系统和地面部队,确定最成熟、最有价值的目标。
据一名来自欧洲国家的情报主管透露,当他发现北约对战场行动的介入之深时,不禁感叹:“他们如今已是杀伤链的一部分”。
尽管这些信息对长期关注战局(而非普通吃瓜群众)的人而言并非新闻,但恩图斯的报道通过大量细节和实名披露,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不仅给泽连斯基输送武器,更直接承担掌控情报的深度角色。
文章还以戏剧化笔调描述了战争初期北约部队已秘密进入乌克兰的细节:一支由“未穿制服但全副武装的英国突击队”组成的车队,将两名乌克兰将军偷运至波兰边境,与美国情报和军事官员会面,共同策划“乌克兰战争中最隐秘的行动”。
此后,美国以“顾问”名义逐步扩大介入。从最初派遣12名军官到基辅,到人数增至36人并允许其靠近前线。
中情局(CIA)更获授权进入哈尔科夫地区,协助乌方在“盒子内部”开展行动——也就是深入俄罗斯领土。可能是为了情报的需要,他们将之称呼为“盒子内部”。
恩图斯写道:“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不可想象的事已成为现实,即美国早就直接参与在俄罗斯主权领土上击杀俄军士兵”。拜登政府的美国,在限制和参与俄罗斯境内打击行动方面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曾经,世界面临核战争风险
在美国的情报支持下,乌军及雇佣兵得以精准打击克里米亚(俄方视其为领土)目标,包括击杀俄军将领、袭击塞瓦斯托波尔港的俄黑海舰队,以及代号“月夜冰雹”(Lunar Hail)的行动。
该行动指的是:美方授权乌军使用远程导弹攻击克里米亚,并全程管控从坐标定位到导弹路径计算的每一个环节。拜登政府甚至“授权军事和中情局与乌克兰、英国秘密合作,制定攻击计划摧毁刻赤海峡的桥梁。
让很多美国民众感到惊讶的是,中情局甚至获准支持针对俄罗斯本土的远程打击,通过“特批豁免”绕过“禁止提供俄境内目标情报”的规定——提供俄罗斯“弱点”的详细信息及关于俄罗斯防御系统参数。
这些逐步升级的行动让很多美国政客“屡次担忧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乃至核战争”。例如,在提供依赖美国卫星制导的“海马斯”火箭系统时,一名美方官员坦言:“那一刻仿佛站在红线边缘,担心下一步就会引发世界大战”。
尤其是在俄罗斯制定新的核战略背景下,美国政客担心“自己也会卷入进去”。但拜登政府执意要继续干下去,即使他们看到评估机构给出“此举可能将核战概率推高至50%”,但仍一意孤行。
文章还提到,拜登政府的很多官员将这场冲突视为“未来战争的实验场”。美军中将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对乌军将领的“感谢”暴露了美方的真实意图,他说:“乌克兰人在流血测试美国装备和战术,让我们得以构建此前无法实现的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纽约时报》的叙事中,俄军几乎隐形——他们被描绘为“无能的被动反应者”,而乌美的“伙伴关系”则被包装为“连战连捷”。这与现实战线由俄方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恩图斯说,在一场已经明显有利于俄罗斯的战争中,美乌之间的“伙伴关系”被描述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甚至是乌克兰的大多数灾难性失败也被呈现为取得了一些成功,并宣扬俄罗斯军队士气崩溃,战斗意志消磨殆尽。
近期,美国多家媒体的风向标都在转变,报道出来的很多信息虽然不是“新的”,但细节更加突出。这一方面可能是在配合特朗普的战略,即让美国尽可能、尽快从俄乌战争中抽身。
另一方面可能是在看到利用代理人战争难以战胜俄罗斯之后,提前为美国公众接受“乌克兰战败做舆论准备”。其叙事逻辑可基本概括为:所有胜利归功美国,所有失败归咎乌克兰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