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南京高淳:送春亲兄弟 非遗共传承

转自:南京晨报

通讯员供图

近日,在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双红村安置小区广场上,一场非遗进小区活动热闹举行,由村民吴富景、吴财景兄弟俩带来的传统曲艺送春,吸引了左邻右舍争相前来观看。

时隔30年再次搭档送春传承非遗

“这次是我们时隔近30年再次搭档送春,大家一再要求继续传承非遗,没想到送春依然受欢迎。”吴财景介绍,他今年57岁,哥哥吴富景大他两岁。这几年,随着年纪渐长,兄弟俩有一桩心事一直放不下:“父亲留下的送春唱本能不能唱下去?送春后继乏人怎么办?”

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市高淳送春已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柏街道吴财景父亲吴祚基是当地有名的送春艺人,几十年的送春生涯,留下了40多首手抄送春唱本。“受父亲影响,我们俩十来岁就外出送春,按照传统规矩,大年三十开始送春,一直到正月初六,然后接着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送春三天,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一天要跑一两百户人家,全靠步行,回到家都是深夜了。”耳濡目染,吴财景和哥哥吴富景从小就学会了送春、喜欢上了送春。

送春考验的是传承人见识和创作能力

吴财景介绍,送春不仅要唱得好听,还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随机应变。比如送春上门刚好是饭点,主家在吃饭,张口就唱:“新春二人没礼貌,吃饭辰光来吵闹……”唱得主家“又要吃来又要听”;敲锣打鼓送春,惊动主家的鸡飞了出来,随即唱道:“新春二人来得快,主家金鸡飞出来……”见到小孩就唱:“送春送到府堂门,美头(小女孩)伢伲(小男孩)喜来迎。小伢伲头上一点红,就像三国赵子龙。姑娘生来笑吟吟,赛过当年穆桂英。”这种见啥唱啥的“绝活”,叫“见子歌”,考验的是送春人的见识与即兴创作的能力。

“要靠平时的观察积累与刻苦练习,你肚子里的‘墨水’多了,就能应付自如,见人、见事、见物、见景现编现唱不怯场。”吴财景说,人们因此送给送春人外号“小才子”。

送春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送春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鼓一锣、一唱一和。“这个锣与鼓有讲究,锣称‘金锣’,重‘四两一钱’,‘四两’代表‘四京(即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一钱’代表‘一县’,喻指送春人上达京城,下到县城、村镇,锣片由木头制成宝剑形状,漆上红漆,画上龙凤图案,片尾用线串上13枚铜钱,锣片长一尺三,和13枚铜钱一样,都是代表天下十三省(明朝)。鼓是小鼓,羊皮蒙成,称‘御鼓’,鼓鞭十三节,用紫竹根做成,代表的含义和锣片相同。”吴财景介绍,送春时以执鼓者为大,在左,敲锣者为次,在右。每到一处,鼓弹13下,锣敲9声,鼓手行腔起调,锣手接唱应和。送春曲调多样,有长调、短调、惊喜调等,内容丰富生动,而且用高淳方言行腔切韵,歌词浅显通俗,听起来很亲切。

走进新生代,山乡巨变,高淳送春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送春人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财景和吴富景坐不住了,一个强烈的“复出”愿望在心中升腾。“我们10多岁开始送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外出务工和结婚成家,送春就停止了,一直到现在,但送春一直留在脑海中,也一直想唱,希望‘重出江湖’。”吴财景说,现在闲暇时间多了,翻看父亲留下的送春唱本“传家宝”,兄弟俩常常情不自禁又敲起锣打起鼓,一唱一和起来。

吴财景还一边收集整理老唱词,一边结合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内容,编写了一批新唱词,赞时代新风、唱改革故事、颂美好生活,同时积极参加非遗进小区、进景区、进校园活动,唱响送春的又一个“春天”。

通讯员 韦东宁 魏宏伟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南京高淳:送春亲兄弟 非遗共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