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有一位特殊的“新重庆人”——来自韩国釜山的崔台焕。十年前,当崔台焕第一次在重庆的火锅里咬到一颗花椒时,他慌张地灌下整瓶冰水,舌尖的震颤感让他以为自己“中了毒”。如今,这位韩国老板却笑着说:“现在每周不吃一顿火锅,浑身都不自在。”
从釜山到重庆,两千公里的距离,十年的光阴,崔先生完成了从“异乡人”到“新重庆人”的蝶变。他的故事,就像重庆火锅里的那抹“麻”——初尝震撼,回味悠长,最终成了生活中戒不掉的瘾。崔台焕说重庆的麻辣,不仅是这里的味道,也是这里的天气,更是这里的人。
在这座立体魔幻的山城里,崔台焕用一锅部队火锅(以辛拉面、海鲜为主料的一种韩国美食),架起了一座连接韩国与重庆的味觉桥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颗花椒的“下马威”
2011年,韩国釜山的崔台焕第一次踏上重庆的土地。那时的他没想到,一颗小小的花椒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记得第一次和朋友去吃火锅,刚入口时只觉得辣,后来突然舌尖一阵发麻,像触电一样。”崔台焕回忆道,当时他慌张地灌下一整瓶冰水,引得同桌的重庆朋友哈哈大笑。这个场景至今仍被朋友们津津乐道。这种“暴力”的味觉初体验,像极了重庆给他的第一印象——直白、生猛,不给人缓冲的余地。
如今,这位曾经被花椒“吓到”的韩国人,已经成了每周必吃火锅的“重庆通”。“现在不吃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麻麻的感觉让人上瘾。”崔台焕笑着说,每次回韩国探亲,他都会带上几包重庆花椒作为礼物。
当釜山海风邂逅重庆热浪
在重庆大学城熙街一角,崔欧巴韩食堂静静矗立了8年之久。沿着楼梯进入店里,韩国热门歌曲萦绕耳畔,彩色桌椅映着窗外的阳光,铁丝网围栏上挂满韩星照片,一切都井井有条,静候顾客光临。在崔台焕眼中,这里的点点滴滴,早已和重庆的风土深深交融。当人们踏入这家店,与崔台焕交谈起来,一种别样的感受在心中蔓延。
谈及在西南大学留学时,崔台焕眼里的重庆是8D魔幻城市——轨道交通穿楼而过,十二楼也是一楼,遍地都是火锅店,重庆人性格爽快。听着他的描述,仿佛能透过他的眼睛,看到初来乍到的他面对这些新奇景象时的惊讶与好奇。
重庆的坡坡坎坎总让崔台焕想起家乡釜山,他常站在餐厅二楼的窗边,望着大学城熙攘的街道出神。在交谈过程中,崔台焕也喜欢在餐厅二楼的窗边,指着大学城的街道,分享他的感受。“这里的山、台阶、弯弯绕绕的小路,和釜山几乎一模一样。”他笑着说,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神情,“唯一不同的是,釜山的海风能带走夏天的燥热,而重庆的热,是实打实的,像火锅一样,让人无处可逃。”
崔台焕回忆道,刚来重庆时,最不习惯的是这里的夏天。那时他总爱开玩笑说,重庆的太阳比韩国的泡菜还要“烈”。但奇怪的是,待久了,他反而喜欢上了这种炽热。“重庆的热是直白的,不藏着掖着,就像这里的人一样。”崔先生认真地说道,眼神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让他真正感到亲切的,是重庆人的性格。开店初期,他因为不熟悉政策,招牌审批迟迟下不来。“那时候我急得团团转,中文又不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崔台焕皱着眉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焦虑的时光。就在他一筹莫展时,身边的重庆本地人一直帮助他,甚至有些人陪他跑了好几趟办事处。“我们其实不算熟,但他们就是愿意帮忙,连顿饭都不肯让我请。”崔台焕的语气里满是感动,声音微微有些颤抖。
最让他感慨的是,有一次,一位邻居孃孃敲了敲他们家的门。打开门,只见邻居孃孃手里捧着一罐辣椒酱,笑容满面。她说,“崔老板,你家的辣白菜好吃,但不够辣,试试我们重庆的辣!”崔台焕笑着摇头,“我尝了一口,眼泪都快出来了,但她笑得特别开心。”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成了这座山城的一部分。
崔台焕脸上的笑容,是他对这座城市深深融入感的真切体现,也让人明白他如此热爱重庆的原因。那笑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笑纹都是他与这座城市共同走过的漫长时光的注脚。在山城的大街小巷,他曾无数次穿梭其中,爬坡上坎,与山城的烟火气紧紧相依。这笑容,是他对这座城市深深融入感的鲜活证明,也是一把解开他为何如此眷恋重庆这道谜题的钥匙,让人不禁在这笑容里,读懂他和重庆之间那些温暖又动人的故事。
后来,每当有韩国朋友来重庆,崔台焕总会带他们去爬南山。一路上,他像个导游似的,介绍着路边的特色小店、山城步道的历史。到了山顶,俯瞰着灯火辉煌的重庆夜景,他激动地跟朋友比画着:“看,这里和釜山的夜景很像,但更热闹,更有人情味。”他说,“在釜山,你可能只会安静地看海;但在重庆,一定会有人拍拍你的肩膀,问你要不要一起吃火锅。”
十年光阴尝尽百味人生
崔台焕渐渐明白,重庆的麻辣,从来不只是舌尖上的刺激,而是一种深入骨髓、贯穿生活方方面面的独特气质。这里的“麻”,是山城人面对陡峭坡坎时的从容不迫。
在重庆,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蜿蜒的街巷、层叠的地势,没有让重庆人望而却步,反而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每一步攀登,每一次跨越,都如同舌尖上的那股麻劲儿,看似带来微微刺痛,却又能激发无尽的活力,支撑着他们稳步前行,向着目标迈进。这里的“辣”,则是重庆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重庆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曾经的工业重镇转型,到如今成为西部的经济、文化高地,背后是无数重庆人拼搏奋斗的身影。就如同那热辣辣的辣椒,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重庆人没有丝毫退缩,而以如火般的热情和勇气,迎难而上,用汗水和努力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种无畏的精神,正是“辣”在生活中的最好诠释。
重庆的麻辣,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那些曾帮崔台焕跑手续的陌生人,嘴上说着“小事情”,行动却比谁都热忱,看似风风火火,实则重情重义。在重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常态,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不求回报。这种质朴的情感,如同火锅里的底料,为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滋味。
这座城市教会了崔台焕,真正的麻辣精神,是“表面火爆下的古道热肠”,是“直来直往的江湖义气”。重庆人用辣椒对抗潮湿,用花椒提神醒脑,用一锅沸腾的红油,熬煮出生活的酣畅淋漓。他们活得浓墨重彩,爱憎分明,就像九宫格里泾渭分明的格子——清汤是留给外人的体面,红汤才是交心的证明。
重庆的麻辣,还是城市凝聚力的象征。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挑战时,重庆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志愿者们纷纷挺身而出,奔赴一线,物资捐赠源源不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在困难面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就像火锅里融合的各种食材,虽各有特色,却能在滚烫的汤汁中相互交融,形成强大的合力。
崔台焕的韩国餐馆里,如今也藏着这样的哲学,体验的恰是这座城市最地道的待客之道——“先给你一个下马威,再还你满心熨帖”。这种独特的温情,让异乡人先是皱眉,继而微笑,最终上瘾。正如崔老板自己,从一颗花椒的“惊吓”,到如今无辣不欢的“重庆胃”,十年光阴,他尝尽了麻辣里的百味人生。
记者手记
“麻辣”为笔 书写第二故乡深情
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崔台焕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异乡人”到“新重庆人”的转变。“重庆的‘麻辣’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生活的热情,让人一旦爱上就再也离不开。”他总结道。
每当夜幕降临,崔台焕喜欢站在餐厅门口,闻着空气中飘来的火锅香气与自己的部队锅味道交织在一起。“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他说,“两种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就像我的人生一样。”
在崔台焕眼中,重庆的“麻辣”早已超越味觉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开放、包容与活力的象征。他以美食为纽带,将韩国的风味与重庆的热情相融合,在“麻”与“辣”的交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故乡。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崔台焕的故事正是重庆国际化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座城市的“麻辣”,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精神——它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也让重庆以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重庆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文/金显超 马淑慧 胡诗宇 余欣媛 侯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