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明洪武五年以来的大规模夯筑,使这块土地呈现了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长城逶迤之下,在那无尽的黑夜,一盏盏油灯却点亮了人们内心的希望:狭窄的农家小院,或者麦收后的打麦场,或者有模有样的戏台,一种说唱艺术悄然流传……喝彩声此起彼伏,欢歌笑语冲淡了无尽的寂寞。
这可能就是嘉峪宝卷的传播现场,如今,再次走进宝卷的世界,恍如隔世又新鲜如昨。
嘉峪宝卷,是嘉峪关民间文化的瑰宝。嘉峪宝卷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人文背景的“宝卷文化生态”。这种“宝卷文化生态”与当地群众的文化信仰、价值观、传播方式及其具体的念唱方式互为一体、相互促进、互相护佑,构筑起一道宝卷文化绵延不绝的“无形长城”,使其历经种种磨难流传至今。作为嘉峪宝卷整理挖掘的实施者和见证人,看到今天《嘉峪宝卷》出版,内心十分欣慰。
《嘉峪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对研究嘉峪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嘉峪宝卷》像一卷古老的史册,书写了河西走廊的文明和发展。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嘉峪宝卷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民间文学形式,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俗文学。因古代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单调、交通信息不便,在农闲、节日期间,农民群众会聚集在一起念唱宝卷,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因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它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盛行,民国时期成为嘉峪关地区农村较为流行的文化现象。
从内容上来看,嘉峪宝卷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用“念宝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
嘉峪关市文化馆坚持不懈开展乡村文化田野调查,尤其对嘉峪宝卷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嘉峪宝卷》是在20世纪80年代编印的《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嘉峪关资料本基础上精选而来。嘉峪关市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在继承、借鉴、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尽力保留了嘉峪宝卷的原汁原味,为当地传统曲艺音乐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记得当年,我们寻访到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村六组70多岁的李玉智老人时,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1960年开始学唱宝卷,当时他刚年满20岁。老人手里珍藏的仅有一本手抄本《黄氏女宝卷》,这份宝卷易学易会,只要能认识字,就会一直顺利地唱下去。老人说起他曾唱过的宝卷有《康熙宝卷》《乾隆宝卷》《黄氏女宝卷》《白马宝卷》《江流生宝卷》《方氏宝卷》《鹦哥宝卷》等,但遗憾的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记忆力下降,好些宝卷的唱法及唱词都忘记了。可是提到宝卷里的“烽烟燧火”“母慈子孝”“妻贤夫贵”“感恩回报”“善待生命”“痴情的姑娘”“勇猛的汉子”等故事,老人还是如数家珍……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嘉峪宝卷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也是辈辈接续,无疑是一件喜事。
在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许多现有的宝卷中,渗透着儒、释、道等思想,包含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特点为散韵相间。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而言,韵文多于散说。宝卷的韵文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可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转化。念卷时有唱、有说、有诵,地点从庙会、广场、田间地头直到家庭院落。它寓教于乐,旨在劝人行善尽孝、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睦共处等,是民间教化育人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没有乐器的伴奏,但宝卷自身具有抑扬顿挫的唱词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经唱卷人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即兴发挥,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老百姓喜爱。
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对其挖掘、保护和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嘉峪宝卷是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录,为嘉峪关地方史、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宝卷中所展示的爱国、劝善、助人、勤劳、节俭等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宝卷中的很多方言词汇,晦涩难懂;也有不少文字是属于在传抄中出现的差错或者残缺,从保留嘉峪宝卷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角度,我们将这些缺漏、差错以原貌呈现,以便体现嘉峪宝卷的文化样式和文物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嘉峪关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走乡串户,搜集嘉峪关市的宝卷遗存,认真梳理研究,并到周边地区学习取经,终于使这部嘉峪关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得以出版发行,广泛弘扬,应该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点赞!
(《嘉峪宝卷》,嘉峪关市文化馆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