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魏萍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以科技赋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业科技协同创新。甘肃产业结构多元,应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传统产业方面,以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改造投入。比如,在能源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煤炭、石油等能源开采与利用流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排放。在化工产业,研发绿色化学工艺,促进传统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方向升级。对于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创新资源集聚。甘肃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围绕风光电开发,加强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从能源开发、存储到输送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同时,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技术共享与合作,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汇聚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甘布局建设,加快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基础研究领域,依托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科研力量,打造基础学科研究平台,在干旱生态、冰川冻土、新材料等特色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应用技术创新方面,围绕产业需求,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进程。

加强科技人才引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包括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人才等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如在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活动,拓宽人才视野,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的关键。应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对接、价值评估、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常态化举办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会、对接会等活动,提高科技成果交易效率。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处于转化初期的科技成果,给予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支持,降低成果转化风险,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投入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支出稳步增长。优化科技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制度,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改革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科技创新实际成果与经济效益,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作者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