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5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湟中区职业教育中心开幕。与往届不同,本届大赛首次采用“赛道模式”,设置42个赛道,覆盖财经商贸、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并创新增设清洁能源等无组别赛项。此次技能大赛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的一次有效创新。这不仅是青海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形式的升级,更是青海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生动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其生命力在于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学用分离”的现象。尤其是青海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校企融合度低、就业质量低等突出问题。目前,全省现有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规模远低于东部省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如机电、护理、畜牧等,而新能源、生态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较少,难以匹配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的需求。
此次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道模式举办,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尝试。大赛设置的清洁能源等新兴赛项,正是响应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战略需求。这种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从“闭门造车”转向“开门办学”,让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思路,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破解“学用分离”、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产教融合不是一场大赛就能完成的,同时也印证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本质,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真正“以用为本”。青海此次大赛的探索证明,当赛事设计扎根产业土壤、瞄准人才缺口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焕发蓬勃生命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既是应对“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人才基石,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青海职业教育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正在不断加大。青海应抓住机遇,立足省情,走出一条“小而精、特而强”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它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持续努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职业院校应主动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破除“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体系,不断推动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就业体系一体协同。同时,需要坚持目标导向,以产业需求为办学导向,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锚定产业需求、将产业升级扎根教育沃土,精准对接新能源、生态旅游、大数据、绿色算力等产业,提升本地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让更多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把真实生产案例引入教学,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