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诺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游吟诗人》 高尚摄在意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的众多作品当中,《游吟诗人》拥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它与《茶花女》《弄臣》齐名,并称为大师巅峰时期所创作的“通俗三部曲”,也是音乐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该剧1853年1月在罗马阿波罗剧院首演一举成功,凭借着跌宕曲折的剧情和令人过耳不忘的旋律,在此后一百七十多年来常演不衰,至今稳居全球上演频率最高歌剧排行榜的前列。奥地利著名戏剧家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曾这样评论:“多么精妙的杰作,多么广博的戏剧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激情!而在这一切之上,又是多么流畅、至臻完美的音乐灵感。热爱这部歌剧的人,定是品位非凡。”
《游吟诗人》本是西班牙浪漫派剧作家安东尼奥·加西亚·古铁雷斯的同名话剧,与他后来的《西蒙·波卡涅拉》一样,均被威尔第改编为了歌剧而流传于世。脚本作者卡马拉诺将原剧中枝蔓芜杂的情节加以梳理,讲述了15世纪西班牙内战时期,四位主角在亲情羁绊、政治斗争、爱欲与复仇中毁灭的故事。吉普赛女人阿苏茜娜之母被伯爵当作女巫烧死,为了报仇,阿苏茜娜偷走了老伯爵尚在襁褓中两个男婴中的一个,却误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投入火堆,自此埋下悲剧种子。多年后,老伯爵之子卢纳伯爵爱上了贵族女官莱奥诺拉,但莱奥诺拉却热恋着神秘的游吟诗人曼里科,殊不知曼里科正是当年阿苏茜娜偷走的孩子,两个互不相识的亲兄弟展开了决斗。该剧充斥着巫术、复仇、决斗等浪漫主义最极端的表现形式,而其中部分荒诞和离奇细节也一直存在争议。
威尔第本人似乎对《游吟诗人》强烈的戏剧性格外偏爱,他不但使用特殊的叙述手法,让角色在台上讲述过去时空中发生的情节,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闪回,甚至还为剧中的四幕定了标题:决斗、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之子、处刑。整部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的极端特质完美匹配,旋律的运用如同主角们的情感一般浓烈且极具感染力,但这些旋律却常显得如同其所描绘的情境一样动荡不安。除节奏有显著的不规则性,主要咏叹调大多使用小调谱写,让全剧阴郁和悲剧的色彩更加浓厚。《游吟诗人》还贡献了歌剧史上几首极具影响力的唱段。女主角莱奥诺拉在剧中拥有整整五首分量十足的咏叹调,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卢纳伯爵的“她的微笑胜过星光”与曼里科的“啊,是的!我的挚爱”形成情感对位:前者是深沉克制的柔情,后者是热烈奔放的告白,十分令人动容。但最为激动人心的还当属男高音的“柴堆上火焰熊熊”,当得知阿苏茜娜将被卢纳伯爵处以火刑,愤怒至极的曼里科一边号召自己的部下准备营救,一边唱出了这首咏叹调,快速节奏和重复音型营造出烈火般的紧迫感,澎湃的旋律一浪高过一浪。在咏叹调结尾处,男高音往往会用即兴High C将戏剧张力推向高潮。
《游吟诗人》中,火焰的意象贯穿始终,有人曾称其是“威尔第的烈火史诗,唯有最无畏的导演敢直面其灼热”,它需要导演在舞台调度、视觉隐喻与音乐节奏间找到平衡,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显然拥有攀登“险峰”的勇气。2014年,他领衔顶级制作团队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游吟诗人》,大胆摒弃了以往主流的写实场景,创造性地使用巨大的、倾倒的古典建筑结构配合多媒体的宇宙星辰图景,营造出了宏大而神秘的舞台呈现,今天看来仍旧毫不过时。今年4月9日至13日,国家大剧院版《游吟诗人》将再度上演,意大利指挥家皮耶罗·里佐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男高音阿马迪·拉加、王冲,女高音伊沃娜·索博特卡、周晓琳,男中音马尔科·卡里亚、周正中,女中音克里斯蒂娜·梅里斯、牛莎莎等歌唱家将共同出演,这也是观众感受这部歌剧“热度”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