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文坛真君子王火先生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文坛真君子王火先生

2000年3月28日,刘馨忆与马识途、王火、柳建伟在一起。

王火题词。

□刘馨忆

前几日,想记录一些资料,方便翻看,就在书橱里找出软皮笔记本,看见我曾经记录的一些趣事和事件,其中第十五条是关于王火老师的,我读了起来:

10月21日,我参加四川省作家协会举办的专题座谈会,以缅怀那位不朽的人民作家巴金,几天前的17日,巴老刚刚去世。当我步入会议室,发现已坐了不少人。熟悉的身影散布其中,但因距离较远,不便打扰。我注意到夏编辑坐在主席台下面的最侧的座位,旁边空着几个座位,于是我走过去坐了下来。不久,孙建军也到了,坐在我身旁。巴金文学院的副院长傅恒,主持这场座谈会,随后开始了自由发言。省作协前党组书记宋玉鹏首位发言,紧接着是陈之光、杨牧等老师。从我的位置望去,主席台最远处,是一位身着黑衣的人,看着像王火老师,但又觉得不像。

从侧面看,他看起来不仅瘦削,头发几近全白,稀疏得甚至可见头皮,显得异常苍老。而我记忆中的王火老师比这形象要神采奕奕得多。问孙建军,他侧头端详片刻说,是王火。我十分惊讶于他的苍老,孙建军感慨地说,毕竟80多的人了。想起春节后,我见到的王火老师,状态还十分好,仅仅半年多,竟又添了岁月的痕迹。

过了许久,王火老师才发言。他的声音低弱而沙哑,似乎嗓子患了病,从声音听,比形象更为衰老。我不禁回想起他75岁时的矫健身影,那时我32岁,没想到短短5年,岁月竟如此改变了一个人。

会后,我向他走去,他正为人签字,我帮他按住卷起的边角,等待他签完,我才喊他。他抬眼看到了我,于是站起身来,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哎呀,你,哎呀!”眼神里有欣喜,有挂念,语气里仿佛我是他十年不曾见面的女儿。我紧紧地回握王火老师的手,他的手凉凉的,手心有汗。忽然就想起,他前些天在电话里曾说要来看我,我当时感慨地说怎敢让王火老师来看我,应该我去看望他。我意识到他是对自己不自信了,那一段他可能生了病,想走走想走的路,看看想见的人。想到他的关怀、他的身世和他待人的真挚,心中感动,眼中有泪。

如果不是这段记录,20年后的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一次见面。我静静地坐着,看着春光在窗前流过,不禁回想起了我与王火老师的交往,深深感到,我何其有幸,认识了这样一位当代文坛的君子。

认识王火老师,大概是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何启治老师来成都组稿,他在《当代》杂志当主编,刊发过我的一组散文《重现的西藏》,给开始写作不久的我很大的鼓励,我自然要去拜访的。也因此遇见也去拜访的王火老师,还有别的作家,从何启治老师郑重的介绍里,我认识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者,王火老师。那天关于文学的聊天激情四溢,灵感与火花不断在语言里闪现。该吃午饭了,我和柳建伟在玉林的一个川菜馆,请二位老师吃饭。饭间,大家的谈兴不减丝毫。饭后,我们一起送何启治老师回宾馆,继续交谈文学的事情。路上,何启治老师还在与柳建伟激动地交谈,我则陪着王火老师。

车水马龙的街边,沸腾着文学的语流。要过街了,我边说边向前走,没想到,王火老师向前一大步,伸出右手,虚环在我身后,保护着我过宽宽的街道。我感动地说:“王火老师,我好惭愧啊,我是解放军,应该我这个年轻人保护您才对啊。” 这时候王火老师已经75岁了,而我是刚30出头的年轻人。王火老师笑着说:“我也是年轻人哦,银发青年,我不需要保护。”我说:“对哦,王火老师就是青年,比年轻人还朝气呢。”过了街,王火老师大概要给何启治老师说什么事,便健步如飞地向前面的何启治老师走去,阳光照着他,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着,在阳光下发出柔光,轻盈的步态真是堪比青年呢!

从此,王火老师的绅士风度和健步如飞的身影就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后来,我的生活发生了些变化,在文学活动中相见,王火老师握住我的手,另一只手,轻轻拍打我的手背,什么也没有说,只有数声叹息,表示深深的关切,差点让我落泪。有一次还极郑重地请我吃饭,以示关怀。那日,岷山饭店的西餐厅,王火老师早早地等着,我值完班,来不及换衣服,穿着军装就去见了王火老师。王火老师的周到细致,让我想起来十分汗颜。那日让人帮拍的照片,对焦不准,又曝光过度,让如今的我万分遗憾。

王火老师不仅是绅士,更是君子。

他对女士非常尊重,他对弱小的爱护,让所有认识他的人赞叹。这不仅来自他的教养,更来自他高尚的品格。

一位外地的年轻作者,在王火老师工作过的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书,他买了几百本的样书,暂时寄放在了王火老师那里,却很长时间没有运走。急需书的时候,外地作者就给王火老师打电话,让他帮忙邮寄。王火老师那时已经快80岁了,每次他都仔细包好,用细绳捆严实,再去邮局。我们都劝他一次性寄给作家本人。他却说:外地作家不容易。一个大作家,一个老者却甘愿为外地年轻作者,做这样的事。王火老师的为人,让我们十分感慨,对他多了解一分,就多一分敬重。

王火老师年轻时是记者,日本战败投降,王火老师是全国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记者,写有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磅报道。这些经历后来都成为《战争与人》的素材,促成了王火老师从大记者到大作家的跨越。也因此他对同时富有文学写作才华的记者格外关注和偏爱。采访过王火老师的记者蒋蓝就是他极为关注的人,因为蒋蓝散文写作的文体创新与写作视野的广博,都展现出了他在散文写作上极强的才华。当市委领导去看望王火老师时,问他有什么愿望,王火老师却说:“你们要多关注蒋蓝。”可见王火老师对蒋蓝的写作是多么认可。对热爱文学写作并有才华的人,老人家的推举真是不遗余力。

也正因为如此,我有十多年懈怠于写作,便羞于再见王火老师。2009年,王火老师的老伴凌起凤老师患病,王火老师都陪于身边,劳累神伤。2011年,凌起凤老师去世,王火老师更是悲伤难抑。这个冲破台海封锁,转道香港,制造自杀假象,只为前往上海,奔赴未婚夫王火的忠贞女士,数十年未见过台湾的亲人,成为王火一辈子的灵魂伴侣,她的离开,王火老师自是悲伤难过,我说去看他,他不让我去。确实,任何的语言,都难抵达,安慰都是无力苍白。2011年8月,他寄给我一本名为“永远的怀念”的“哀册”,是为纪念凌起凤老师的,扉页上,王火老师写道:“馨忆惠存留念:电话中听到你的关心,深为感谢!凌凤西行,我很悲伤!记得过去读小刘的散文时,用风筝断了线飞走,形容丧失,我知凤就是这样。当然我会努力克制,望放心。久不见面,其实也常想念,你生活得幸福,为之高兴,有空欢迎来坐坐。握手!”

而疏于写作的我,以忙于生活和工作来掩饰,又因考虑到面对他失去伴侣的悲伤,也需要静养和调整,不便过多打扰。后我又陷入生活的缠绕之中,竟是再没有去看望王火老师。

去年,与田闻一老师交流,他发给我他写王火老师的文字,知道他常与王火老师联系,还让田闻一老师再与王火老师联系时,代致问好,并转告说:我记着他的鼓励,退休后,我又开始写作了,等有新书,我亲自给他送去!

前两天,见到蒋蓝,听他说王火老师又住院了,情况不容乐观。他还给我看他与王火老师数年前的合影,比2005年开会时见到的王火老师更加瘦弱了。岁月的流水,从我们身上流过,年轻的我不再年轻,老者王火老师更加衰老。回家翻开那个软皮笔记本,再次阅读那次开会看到的王火老师,心里甚是懊悔,这么多年,竟然再没有去看望王火老师。心里满是自责,更有几丝慌乱。

未见王火老师的那么多年里,一想到他,都是他健步如飞的背影和爱护尊重女士的绅士风度。

今年,王火老师就要满101岁了。只望他老人家能平安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文坛真君子王火先生